劫之结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9 09:43:16

|

它的宏伟已离我们远去,但即使人们已无法完全拥有那份瑰丽,也希望能从断壁残垣、残瓷碎瓦中窥见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它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结”。美丽的、苍凉的,怀有遗憾和梦想的情感之“结”。

圆明园,自康熙年间开始修建。而“圆明园”这个园名,也正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为什么叫“圆明园”?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标榜自己。在一百五十余年间,圆明园经历了无休止的营造,它的兴衰映射了清帝国的历史。

曾经的圆明园,以其华美瑰丽、辉煌磅礴的姿态在中国历史中存在,被誉为“万园之园”。因为年代较近,关于圆明园的史料十分丰富。今天的我们,可以从照片、复原图上窥视到当年圆明园的一斑,但或许正因如此,图片中的极致景观,与今天的断壁残垣成为鲜明的对比。于是,说起圆明园,似乎每个国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正如打在心里难以释怀的心结,圆明园,就像是打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结”。它浓缩了那段历史,将屈辱打包,在关于那段历史的记忆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时刻提醒着今天的人们,随时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1860年10月6日至19日,英法联军在园内进行掠夺、破坏,最后放了一把火,烧毁了圆明园。

150年的沉淀,让圆明园在国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园林那样简单。它记录的历史和承载的内涵,一草一木和每一件器物,时时牵动着人心。

从整个园区是该原样不动还是该复建、仿建这样的宏观构想,到一方瓷盘是该补配石膏还是该复原描金这样的具象选择,围绕圆明园的一个个问题随着人们关注度的提升而被无限放大。是心结,也是情结,我们无法忘记历史,也无法忽视圆明园的今天。近些年来,由于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圆明园的一切,逐渐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遗失文物追回和修复,这些年来尤受关注。

流落的瑰宝

圆明园,曾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等诸多美名;曾以其丰富珍贵的收藏吸引世人的眼光。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从清雍正年间起,圆明园一直作为清帝重要的行宫,据史料记载,清帝在圆明园所居时间,一年内超过一半,其地位可见一斑。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

据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有不少的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圃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官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见一二。

流失奇珍知多少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侵略军直趋圆明园,园内文物哄抢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时,圆明园再次遭到了破坏:辛亥革命后,军阀、官僚、政客大量盗走园内文物,修建私人别墅:文革期间,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搬取圆明园内石件。经过百余年的人为破坏,园内文物流散至世界各地。

据圆明园管理处统计,目前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约有500件,散落在北京可考的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颐和园、中山公园、达园宾馆、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保利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另外在苏州拙政园、南京谭延闿墓、保定市动物园内也有一些圆明园文物。

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多为大型石雕、湖石及碑刻等物,而大量精美的圆明园文物多流散在国外,不计其数。其中以英、法、美三国收藏的数量最多、器物最精。

1860年,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也是清乾隆帝的案头挚宝。

1860年,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圃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官建造了“中国馆”,专门收藏这些精美的东方文物。中国馆内收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掠夺的。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2米高的金塔,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与故宫珍宝馆内陈列的金塔相同。孟托邦前后共送了王后七车文物,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如意形状,手柄顶都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除上所述外,在欧洲以及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内,也收藏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

漫漫寻回路

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文物的价值也依存于它所在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遗迹,离开了文化母体的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

2007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响应。首批散落北京的、由社会各界捐赠的圆明园八件汉白玉石构件和一对汉白玉石鱼石雕构件回归遗址公园。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追回流散文物的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现状:文物回归均与拍卖有关

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上,拍卖总是如影随形。

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马酋均与拍卖有关。惟一没有拍卖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归的是猪首铜像。2003年何鸿燊以人民币600余万元购回此铜像,捐给国家。

2008年10月下旬,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将被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佳士得公司在法国拍卖的消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虽然几经波折后的2009年1月,中国“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成立,并向佳士得及相关方面提交了律师函及声明,却未能阻止拍卖的进行,最终鼠首和兔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落锤。

此时,距离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间已经过了148年,而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然而,一百多年的时间,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却是如此举步维艰,人们在问:法律究竟能为文物回家照亮多远的路呢?

海外寻访:博物馆刻意隐瞒

2009年10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并于11月29日派出首批专家赴美国寻访流失文物。在历时一个月的寻访活动中,寻访组共考察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九家博物馆,收集到四五百张圆明园及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老照片和图片,其中价值较高的有近百张,同时发现了一批由清官流失的疑似圆明园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把收集到的圆明园资料,包括现存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及与圆明园有关的文献资料、老照片。通过影像或图片资料的形式让这些文物“回家”,完善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从而避免更大损失,为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研究等工作提供史料。这些成果将对圆明园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起到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

目前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圆明园。由于我国一直强调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主权归中国所有,这也使得一些博物馆刻意隐藏圆明园文物,不愿意让工作组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物来源信息逐渐丧失,给圆明园的研究及遗址展示、保护工作带来更大的障碍。

质疑:流失文物有无法律庇佑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每一次拍卖行为无不例外遭到国人一致地谴责和愤慨。那么对于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除了高价回购之外就没有其他有效途径吗?

我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打击文物走私,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对于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或低价卖向海外的文物,将根据国际公约,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还。

2008年1月9日,流失海外14年的北魏石刻菩萨造像正式被日本美穗博物馆无偿归还。此前,我国也有数次依国际惯例与国际公约通过外交和外国司法途径索回被窃卖的文物。但是,与数以万计的流失文物相比,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对文物合法出口公认和通行的做法是对出口文物实行许可证制度。凡经文物原主国同意并发给某件文物出口许可证的文物出境是合法出口;相反,未经文物原主国同意并未发给某文物出口许可证,该文物出境就是非法出口。非法出口的文物,都可称为流失海外文物。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无疑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对于文物原属国来说,索回文物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国际公约。

深思:国际法框架下追索困顿

我国至今已参加了4个保护文物国际公约,按说追索文物也算“有法可依”,但是实际上情形并不乐观。

首先文物原属国要证明流失文物为非法出口,为此要收集足够的证据。但是,近代流失海外的文物情况复杂。由于时代久远,文物是什么时候流出去的,出境时的情况是怎样,确切的证据资料很难搜集,这是法律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依托国际公约追索文物还存在一个遗憾。几个公约对文物追索的规定都无溯及力,虽然中国在签署95公约时声明保留追索权,可是遗憾的是,拥有众多中国文物的英美等国家却不在此约之中,而公约仅对缔约国有约束力。中国面临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只能是保留追索权,寄希望于拥有者能够主动返还。

虽然涉及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公约有十余个,却很不完善,整个规则体系只是由国际道义来维系,有效的约束机制匮乏,呈现“扶强抑弱”性。因此,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追索文物仍是困难重重。

有专家建言,只有坚持追索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严正立场,联合主要文物出口国共同行动,外交与法律手段并用,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相互配合,文物回归才能指日可待,梦想才可能变为现实。

艰难修复

今年3月25日,圆明园管理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外宣布,将修复150件出土文物,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150件圆明园文物,如今重见天日。

与以往文物修复过程秘而不宣的行业“潜规则”不同,本次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面向公众现场开放。因此,从4月开始,前往圆明园的游人都会在南门附近发现一个新去处:圆明园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只要走进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内的展览馆,便可目睹文物修复技师对文物的修复和工作人员对圆明园残损文物进行清洗、拼接等工作的全过程。

文物修复最大的难点在于不但要很好展现圆明园文物原有的华美造型与高超的技艺水平,还要保存文物历经浩劫的痕迹。所以圆明园瓷器的修复,是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的150件文物,是历年来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和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珍品文物,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石刻、琉璃等,大部分从未对外展出过。修复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对石刻文物进行清洗、脱盐、加固:对佛造像等铜器进行清洁、除垢;对残损瓷片进行整理、修复。

康熙、雍正年间的瓷器代表了清代瓷器的最高水平,修复这些瓷片对于研究历史有很大价值。但瓷片比较散碎,出土后又有所变化,并非所有瓷片都能对得上,尽管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修复,瓷器的修复难度依然是最大的。

工作人员从园内现存的3万多瓷片中精挑细选出1884片,经过清洗、整理后拼接成形。截至8月20日,第二批瓷器修复完成。这些拼对出来的瓷器中,相对完整、符合修复和展出标准的约有60多件,其完整度均达70%以上。其中一个龙形图案的瓷盘被文物专家鉴定为“连故宫都没有”。

此次需要修复的圃明园出土的150件文物修复工作将于10月18日前完成。

延伸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深入,教学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教法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和大家分
2023-06-20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范例  音乐是一门富有文艺性的学科,大多数学生也很喜欢上这门课程,那么如果想要学生学
2023-06-20
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3篇  这件事情以后,庞庞每次画画的时候非常认真,再也没有出现捣乱的现象。这件事
2023-06-19
高三班主任教学心得范文  班主任要调动起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
2023-06-19
幼师教学工作反思总结  水墨画是我第一次尝试教学,但凭着我对书法有一定的基础,又上网认真学习了一些水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