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与他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7 09:57:32

|

陈忠实先生10年前曾写下《自信是金》,解读王勇超这位长安奇人成功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奥妙所在,而王勇超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则是:

“做什么事都要眼大心实!”眼大,就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心实,就是踏踏实实干好这项千秋伟业。

一根拴马桩引发的关中“大拉网”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赤兰桥村年轻后生王勇超的心扉。他急切想改变从黄土里刨食的现状,怀揣仅有的10块钱来到商品经济萌动的古城西安。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靠着诚信和自信,他终于拉起了一支自己的建筑队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正当他在建筑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1985年仲夏的一天,王勇超赴渭北招揽活计时,发现文物贩子正要把拴马桩的头砸下来倒卖。那石柱上方,一个鼓腮瞪眼的胡人,骑在一头张嘴、竖毛的雄狮背上,正奋力制服它,形象呼之欲出,夸张而传神。那一刻,王勇超极度震撼,被那精美的雕刻牢牢拴住了。“老先人留下的东西,咋能说砸就砸了!”他不假思索地出双倍价钱,抢下了这根拴马柱。由此而始,王勇超这位朴实而灵性的关中汉子开始踏上民俗文化抢救及保护事业的漫漫长途。

1989年深秋的一天,夜已深,西安市书院门一号灏文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二楼会议厅里,依旧灯火明亮,公司的决策者们正就征购关中地区民俗文化遗产展开热烈讨论。总经理王勇超神情凝重地说:“老祖先留下的东西,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及时收集,很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我决定要把关中现存的民俗文化遗物,尽可能都收购回来。”

一锤定音,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中民俗文化遗物大抢救工程就此在八百里秦川拉开了序幕。

王勇超组织30多人,分成6支队伍,在澄县、大荔、蒲城、合阳、三原等渭北8个县走村串巷,与当地群众广泛接触,对各地遗留下来的各种民俗物品,特别是拴马桩、饮马槽、石门头、石门墩、石人、石马、石羊等石雕及各种木雕、木刻、砖雕等进行“拉网式”大普查,逐一造册登记。四处收集文物时,王勇超发现许多造型古雅、雕刻精美的“老房子”,虽经风雨侵蚀,依然秀韵动人。一个时代的人离去,会把创造性的建筑连同生活过的痕迹,留在世上传于子孙,它本身就是整体而系统的文物,凝聚着祖先的哲学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王勇超决定把散落于关中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包括戏台、祠堂等尽力抢救保护下来。

很多人对王勇超的举动感到不理解,说他把破烂当宝贝,把活钱变成了死物,“脑子进了水”。王勇超很淡然,他说:“我收集文物,志在保护,不在交易。不管别人说什么,道不同,不为谋,文物市场如水流,稍纵即逝。钱没了可以再挣,而艺术无价、历史无价。收藏中如果一味砍价,有些精品就会被文物贩子抢去难觅其踪,到时痛悔,纵有千金又有何用!”

渭北澄城某村弟兄两个闹分家,为祖上留下的一个巨大的饮马槽争执不下,最后商定一人一半。王勇超闻讯赶去时,弟兄两个正在用一把錾子从石槽的中间敲凿。王勇超见过许多饮马槽,但这个饮马槽还是让他惊叹不已,槽体上的高浮雕纹饰上刻有串枝莲。他好言相劝,最终救下那个石槽。其实,以一己之力与文物贩子较量,王勇超感到更多的是遗憾,一些民俗遗物和民间文化遗产,第一次看到时很惊喜,待第二次再来时已难觅踪影,不知流落何方了!

资金永远是收藏的瓶颈。为此,王勇超变卖了他的六家公司,还四处借贷数千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一次,王勇超听说蒲城某村的一对“海水人物抱鼓石门墩”被文物贩子以4000元买走,并已运到山西侯马。这对石门墩在此前普查时已打算收购,因资金紧张,当时只是交了定金。王勇超即刻驱车赶往当地,几经周折,总算打听到文物贩子的住处,对方先是死不认账,后又漫天要价,无奈之下,王勇超只得咬牙以22000元将这对石门墩买回。

在抢救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房主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人漫天要价,有人要求给盖座新房,甚至有人要求给孩子安排上学、安排工作等。

然而,艰难还远不止这些!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个人收藏散佚于民间文物的相关规定,王勇超的收藏一度行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公正待遇。多少次征收中遭受白眼,多少次被当成文物贩子围追堵截,多少次连人带车被扣押。别人把珍贵的民间文物毁掉没有事,但他要把它们收下来保护就有说不清的麻烦。即便如此,王勇超和他的团队历尽坎坷亦不言悔。

苦心人,天不负。20多年来,王勇超累计行程数十万公里,跑坏了三辆面包车,投入资金逾3亿元,抢救保护了关中地区民俗实物33600余件(套),并对一些一时无法或无力收购的民俗物件,一一交付定金,委托保管。同时,他还在西安书院门灏文堂文化艺术公司总部开设画廊,收集民国及当代名人字画3000余幅。通过这些收集活动,形成了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明清民居、名人字画等四大系列,涵盖了民间生产、生活及艺术范畴的各个方面。

17年成一梦,终于不用偷偷摸摸搞收藏

收藏日久,王勇超从一个文物的关注者、热爱者,逐渐变成了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开拓者,把对民俗文化的关注自觉上升到了一种对历史的责任,开始思考如何保护、研究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发挥其教化、滋养作用,把关中文化的根留住。起初,他把收来的藏品临时放在长安区郭杜镇一个建筑工地里,由于场地狭小,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加已无处可放。如果没有一个妥善的保管场所,辛辛苦苦抢救回来的民俗器物就会被毁坏,那可真成了千古罪人!

经反复研讨论证,王勇超决定创办一个关中民俗博物院,生动地再现三秦大地古老民间风俗的神采和关中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填补我国北方民俗风情展示的空白。博物院采取全新的运作机制,既有收藏、研究、整理、展览等基本功能,还要将藏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以院养院,使其能有自我造血功能,从而能够自我发展。

想法成熟了,但宝地在何方?王勇超把目光投向了西安的后花园——终南山。

最终,他锁定了终南山向北伸延的支脉——终南神秀南五台。它位于西安城南25公里处,是隋唐佛教圣地。自1997年起,王勇超一边继续征集藏品,一边着手在南五台山风景区征地,从最初的30多亩到80多亩到230多亩,直到2000年征地500亩。

谁曾料想,打击接踵而至。由于民办博物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王勇超对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还处在争议之中,有关部门审批项目时迟迟不敢决断,一再拖延。有人竟然说,这个项目搞不好就要犯错误,最好离王勇超远点。

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在好

心人的引荐下,王勇超向当时正在西安调研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遭遇,郑欣淼实地考察后激动地表态:“王勇超干了一件正经事、一件大好事,应该大力支持!”随即,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院的审批工作终于步入了正轨。西安市文物局、文化局、民政局先后下发批文。2002年6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顺利登记注册。

2002年7月28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南五台山下奠基了。按照规划,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民办民俗博物院,尘封多年的拴马桩、石门墩、古民居等数万件民俗藏品很快就会在这里露出真容。“终于不用偷偷摸摸搞收藏了!”王勇超感慨万千。

从开始收藏到筹划博物院,历经12年艰辛;从着手征地到关中民俗博物院奠基,再历5年风霜。17年成一梦,在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脚下,王勇超为中华文明保护、抢救了一大笔宝贵文化遗产,也给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开垦了一片民俗旅游的处女地。

穿越时光隧道,关中文化有了“基因仓”和“标本库”

2002年岁末,首届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在终南山下召开,这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全国40多位文博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价值,为民间文化保护和博物院发展献计献策。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参会并盛赞王勇超正在做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终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王勇超无比感动。

为了更好地论证项目,2003年8月,在西安市规划局支持下,王勇超邀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十几位院士、专家,在西安召开了“抢救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遗产座谈会”,对博物院项目进行进一步研讨。专家们认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做了一件应该由政府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老民居建筑若原地保护不成,进行异地搬迁也是一种积极的抢救保护。专家们的意见让王勇超更有信心。

从模糊到清晰,王勇超脑海里形成了全新的建院思路:打破开办博物馆以参观为主的传统做法,融参观、体验为一体,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成一座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式博物院。用展品实物营造历史氛围,用明清古民居增强真实效果,用古树点缀古朴风貌,用大量的民间风情、民间艺术活动来渲染生活气象。使人们在博物院内能切身体验民俗,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008年12月19日,气势宏大、古朴庄重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撩开了神秘面纱,一期工程西京雄镇至稷王庙明清古民居一条街对外试营业:一院院错落有致的古宅民居、一件件形态传神的砖雕石刻、一幅幅笔力道劲的名人书画,诉说着悠久的民俗民风,体现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苏子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在这座“民族精神家园”里,巨量藏品见证了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形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重现了关中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刚一露脸就震撼了世界,国内外百余家媒体竞相报道。

走进博物院,犹如穿越时光隧道,木雕、石雕、马头墙、照壁、屏风、门联、字画、老槐树,内庭景观与院区景观浑然一体,联通呼应。一切都在悄然诉说着关中古老的民俗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从渭北整体迁来的明清古居,一砖一瓦,一窗一门,原封不动地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原本华美的古民居曾历经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变得破烂不堪——梨园戏台上住着好多人家,损坏严重,经过反复做工作才搬了出去;赵家门楼在民国时期就被拆掉了后面的院子,仅剩下一座高大的门楼;耿家大院里面也住着好几家人,房里还贴着现代的瓷片,安装了铝合金门窗……

拆迁难,而古民居的拆迁则只是完成了异地保护的一部分,随后的复原工程才是一项更加复杂的工作。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旧”。为确保拆迁复原成功,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方法逐步推行。先选择结构较为简单、建筑规模较小的单体建筑进行拆迁复原试点,摸索经验,再拆迁复原结构复杂、建筑面积大的民居和祠堂。对已毁的局部结构,走访当地老年人,根据记忆努力恢复原貌,最后确定下来再绘制施工图。

明清古民居一条街的对外开放,是王勇超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化蛹成蝶,终于把自己磨砺成一个充满自信的文化人。

为民间文化“开光”,20余年奔波获盛誉

20多年来,王勇超的足迹踏遍了关中地区的各个村落,抢救性征集保护了33600余件散落于民间、濒临灭绝的各类历代民俗文化遗物和艺术珍品,特别是抢救保护了8600多根历代石雕拴马桩和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戏楼及庙堂,形成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基因仓和标本库。鉴于其在民俗文化抢救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王舅超先后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等多项荣誉。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自2008年底试营业以来,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120多人次参观调研,接待中外游客70余万人次。博物院还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被列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

2009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后题词:民族文化,源远流长。200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博物院时评价:“你用两个多亿来收集这些文化遗产,对你的这种精神,我非常钦佩。几十年如一日,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够做到这个份上,你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为国家分了忧。”

2008年3月,刚刚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勇超参加“两会”,当记者问他最大的感受时,王勇超感慨地说:“民间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魂魄,我到人民大会堂给它‘开光’来了,让民间文化也登上大雅之堂。”

对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价值和意义,民众最有发言权。一位游客在参观后说道: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3万多件民俗文物的恢弘气势,将“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颠覆得根基全无。现场的老腔、皮影表演,让我完全浸润在文化精华之中,分明有一种东西震撼着我的灵魂,使近乎麻木的我血液又有了沸腾的温度,饱受流离之苦的心有了暖润的皈依。我是如此刻骨地喜欢这里,以致不敢碰触,生怕我的冒失惊扰到它。

延伸阅读
妇产科年度工作计划3篇  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标准有:计划的重要性、时
2023-06-15
护理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工作职责,确定一下工作目标,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
2023-06-15
2021财务年度工作计划模板3篇  财务要认真学习会计法、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有关的
2023-06-13
镇调解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模板范文3篇  人民调解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
2023-06-13
校园禁毒年度工作计划3篇  开展预防毒品、禁止毒品入侵专项宣传活动。举办两次禁毒知识专题课。通过上好
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