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艺术特色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6 09:44:52

|

内容摘要:石像生是帝王陵与贵族墓茔域中设置的神道石雕像,意为“象征生命”,这是古代帝王向往生命永恒的传统墓葬观念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凤阳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雕塑风格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为学术界整理和研究淮河流域文化遗产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明中都皇陵石像生雕刻艺术

Abstract: Located in imperial and aristocatic tomb mausoleum,the mausoleum statue carving is the stone carving which symbolises life.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grave bury concepts,this is the result of ancient kings longing foe eternal life.Through the analyse and study of the sculptural style of imperial tomb mausoleum statue carving,this article plays a beneficial rol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Huai He Valley.

Key Words:Ming Dynasty Zhong Du city imperial tomb,mausoleum statue carving,carve art

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表现人的现实生活的雕塑非常少,而以反映墓主生活的陵墓雕塑和表现宗教故事的宗教雕塑居多。神道石像生雕刻即是一种陵墓雕塑。石像生是帝王陵与贵族墓茔域中设置的神道石雕像,意为“象征生命”,这是古代帝王向往生命永恒的传统墓葬观念的产物。它们通常摆放在陵墓神道的两侧,其造型高大坚实、排列整齐有序,象征着上天所赋予墓主的“仁德睿智”以及“天纵上圣之尊,文治武功之业”,有力地强化并丰富它的政治主题。透过石像生艺术表象,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对墓葬形式的认识、创造和追求。石像生凝聚着复杂的观念,成为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实体。关于神道石刻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专家大多持“东汉起始”论。石像生附属于陵墓建筑,随着朝代的更迭其艺术风格也会烙下不同的时代印记,所以它对我们研究和整理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学者朱国容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陵墓雕刻是从墓葬俑发展演化而成,具有一种殉葬的意义,所以绝对不能出现墓主人的形象。”由此形成了中国以象征手法来表现墓主人的纪念雕塑,这与欧洲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英雄和帝王的纪念雕塑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西方写实雕塑传统很重视物象形体的客观表现,中国传统雕塑则更强调对物象神韵的塑造。

本文介绍的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我们去研究和保护它。位于淮河流域的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位于安徽凤阳县城西南7km处,距明中都城西南5km,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中都皇陵规模宏大,其建筑布局既继承了唐宋帝陵的规划特点,又有创新。特别是陵前神道两旁的石像生雕刻,其雄浑厚重的雕塑风格继承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同时又开创了明清时期的面貌,且石雕数量多、形体大、造型生动、形象精美,是中国石雕造型艺术史上璀璨的文物瑰宝,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传说古时南来北往的马匹路过此地,都会挣脱缰绳奔向石马之前跳跃嘶叫,足见其雕刻技巧之高超,能以假乱真,且这些石像生雕工精细,比例适中,人物造型从头到脚逐渐缩短比例,近看头大腿短,而远看却逼真、匀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朱元璋在明王朝初始就表明了要“受上天之成命,正中夏文明之统”(明成祖朱棣所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的决心,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集历代精华于一处,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力图说明明王朝是继承中华正统的朝代,并有超越唐、宋之意。

一.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的特色

1976年明中都皇陵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皇陵石刻连同明中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陵神道位于陵前以北的金水桥北部,即陵墓的正北方,总长257m,宽6.3m,两旁对称地排列着32对精美的石像生,相邻两排的石像生间距8m左右,从北向南排列依次为: 麒麟2对、石狮8对、石华表2对、石马及两位马官合为一组共6对、石虎4对、石羊 4对、文官2对、武将2对、内侍2对。整个神道石刻雕塑的艺术风格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吸收了唐陵石雕神态生动、气势雄伟的艺术风格,又结合了宋陵石雕细腻写实的表现手法,着力体现动物、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肌肉质感,造型朴实凝重、圆润丰满。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推敲概括加工而成,整体艺术风格浑厚豪迈。其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与前朝历代相比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进而在艺术表现方面更显自由。通过大小体块的组合变化,创造出的那些形态各异、体态丰满的神兽、文武臣像,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充满着生命的张力。由于上述原因,明中都神道石刻雕塑对整个明清陵寝石雕艺术的风格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明中都陵神道石像生的特点为:

1.帝王陵前石像生数量的多少,历代都有一定的制度。宋代帝王陵寝的石像生仅有十余对;明代时,祖陵有21对,孝陵17对,长陵18对;到清代形成了18对的规格,清东、西两陵的主神道石像生数目均为18对。现发现带有石像生的帝陵共31处。若以规模和数量来衡量,明中都皇陵拥有32对之多,可称之为“最”。

2.明中都皇陵每件石像生连同其底座都是由整块巨大的石料雕刻成,造型完整,雕工精细。这些石料质地坚硬,虽经几百年来风雨侵蚀,战火洗礼,至今石面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在坚硬、巨大的石头上雕刻出如此复杂的图案叫人对其雕刻工艺叹为观止。

3.笔者考察研究发现,唐、宋以前的南方帝陵,神道上多以石麒麟来象征威严,而北方唐、宋诸陵改用石狮作为帝陵的象征,麒麟不在其中。而明中都皇陵突破了唐、宋以来的风格,将麒麟、狮子共置其中,而且在雕刻手法上也兼有北方的浑厚雄壮与南方的健美潇洒。笔者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明王朝建都于南京,而中都皇陵所在地凤阳地处中原,正好位于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附近,所以兼取南、北诸陵的特色,以显示明代帝王无上的尊贵和威严。

二.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详考

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从刻画题材上可分为:动物、人物和望柱三大类。动物有:麒麟、狮子、马、虎、羊等。人物包括:文武大臣、内侍、马官。麒麟是人世间并不存在的动物。它是融鹿、虎、牛、马等形象于一体,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祥瑞之兽。将麒麟置于帝陵神道之中,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诸陵。帝王陵前有麒麟,大臣墓前置辟邪,以示君臣间的严格区别。中都皇陵神道上的麒麟(图一),体长3.27m,宽0.83m,其具体形象是鹿身、马足、牛尾、圆蹄,通体鳞甲。古代帝王把麒麟说成是:“王者至仁则出” (《尔雅·释兽》)因而将麒麟列在离陵寝最近处,以示“仁得于天下”之意。在帝陵前列置石狮是从唐代才成为定制的。此后,帝陵前均用石狮护卫,以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并作为与人臣墓相区别的主要标志。陵前列置石狮,其用意如《封氏闻见记》中所说,是为了“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风俗通义》中说:“周礼方相氏葬日入扩驱冈象,好食亡者释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侧,而冈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陵前立百兽之王——狮子,起辟邪镇墓的作用。石狮(图二)与台座组成一体,风化比较严重,但仍可见工匠借石坯取势,借方取圆,强调体块与线条纹饰之间有机照应的艺术追求。狮子圆目平视,闭口竖耳,安祥静坐,腿肌隆起,躯身浑圆,雄健威严,配合石料的肌理显露出一种浑厚的气魄。两对望柱柱身呈八面棱状,棱与棱间又刻有细槽,柱础为四方座上加圆盘,绘线刻圆形覆莲花纹。南面一对柱身每个棱面通刻团花,以两个棱面分组组成单元纹样,每个对面浅刻式样相同的图花,柱头为八棱座上覆盖莲花托起的宝珠;北面一对柱础,柱身皆无纹饰,柱头为八棱座上莲花托着火珠,两对望柱虽然是断裂后重新架起,但由上至下仍浑然一体,不失唐宋帝陵前华表之遗风。石马及两位马官(图三)合为一组共6对,马匹的数量笔者认为是取自《易经》:“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以显示帝王天子的地位。石马分为雄雌,雄马高头巨身,颈系响铃,马戮如缕,鞍排齐备,四蹄蹬开,欲挣不脱;雌马身躯较为矮小,显得温驯可爱,口含悬勒,青伏锦鞍,栩栩如生。马官也有老、中、青年之别,身着宽袖大袍,双手举于胸前,紧握马鞭,神态不尽相同。其中年轻的马官眉目楚楚、气宇轩昂;中年马官两目下视,身躯健壮; 老年马官双目微闭,嘴角下垂、须髯飘胸,深入刻画了驭马者不同年龄层次。人、石虎与石羊,造型浑实,通身末饰花纹装饰。石羊(图四)两角弯于耳下,半跪半卧,取“羊有跪乳之恩”以示朱元璋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两种石兽无论造型、比例和技法都与宋帝陵前所置的相似。文臣与武将各两对,东侧无须,西侧有须,分别代表年青和年老的大臣。文臣(图五)身穿宽袖大袍,方心曲领,头戴朝冠,足穿云头靴,手捧朝笏,神情肃穆;武将(图六)的服饰雕琢得相当精细,头戴战盔,身着盔甲,甲身作山纹状,披膊肩部为虎头形。下有腿裙、鹊尾,脚蹬云头靴,双手拄剑,挺胸待立,威武自不言说。内侍头戴高冠,身着圆领长袍,双手拢袖于胸前,颧骨平缓。《中国雕塑史》的作者陈少丰说:“明代陵墓雕刻是缺乏生气和力量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日趋委靡的精神面貌。”笔者却认为明代初期陵墓雕刻是承前启后的,它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写实性与装饰性的结合,整体感与局部刻画的协调,造型结构与露天放置的永久性的相适应,以及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艺术效果的考虑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取得成功。明代雕塑对人体结构做夸张处理,没有固守民间画诀里的“立七坐五”的比例规则,我们从明初陵墓石雕中更能清楚地看到这种故意缩短人体比例的做法。有些雕像上肢和躯干的比例结构都很准,但在本应是膝的地方却是脚,显然是故意去掉两个头的高度。这只有在中国传统服装的掩盖下才可以做到。这种粗肥简略的比例和造型,一方面可以使其稳立千年而不倒,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其纪念碑式的庄严和气势。因而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西洋的造型准则来衡量古人的作品,并简单地评之为比例结构不对。

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神道石刻雕塑艺术整体风格带有强烈的装饰性。由于我国古代重视绘画的缘故,雕塑风格也具有平面绘画的特点,其绘画性表现在不注重雕塑的体积和空间,而是注重轮廓线与装饰线条的节奏和韵律,雕刻语言简练朴实。这些线条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推敲概括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艺术魅力是不同的。就明中都陵神道石像生艺术在陵墓雕刻史上的历史性意义分析:首先,创作者注重整体的王权等级观念,虽然表现对象众多但安排有序。其次,整体雕塑风格吸收了前代的风格,兼容并蓄。再次,对于每件雕塑个体的刻画生动、鲜明,各具特色。所以,明中都陵神道石像生其设置内容、组合形式、雕刻技巧被明、清陵墓雕刻广泛沿用,应该说它是陵墓雕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显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成就。同时,这支使我们充满神秘感,自身又散发出艺术魅力的队伍,几百年来伫立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主人,也记录着往昔的历史,看尽风霜雪雨,读尽岁月沧桑。

(王磊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走向荒原.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2 朱国荣.中国雕塑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3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延伸阅读
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021,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
2023-06-20
2021初中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
2023-06-20
大学学期个人思想汇报范本  培养辩证思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关注党近发生的热点时
2023-06-17
高中新学期生物教学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
2023-06-15
大学学习委员学期总结报告  目标、计划、行动和勇气、恒心、毅力都具备了,也许很我们很多人就热血沸腾,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