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探微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5 09:50:06

|

米脂地处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北承榆林,南连绥德,面积1212平方公里。自古以来窑洞一直是当地百姓主要居住形式。县志记载,至少在4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已懂得选择被风向阳的山坡挖掘长方形地穴或半圆形土洞藏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游牧民族活动于此,居住形式以土窑洞、草棚、皮帐等并存。秦汉时期,游牧民族退往北方,砖瓦、石料等材料开始大量使用。东汉时期,境内经济发展,凿石砌筑等建筑营造技术得到发展。东晋与南北朝时期,群雄征战,境内多数建筑遭破坏。金末元初县治后,米脂窑洞建筑在形式、格局上得到长足发展。明、清两代,县内民居建筑风格受陕西、河北等地影响,出现了以窑洞为主的四合院落,并采用单脊双坡房屋作为辅助建筑。米脂县城老城区、姜氏庄园、常氏庄园、杨家沟马家新院等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明清传统建筑环境,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可谓陕北窑洞民居中的典范。

明清传统民居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建筑形制与风格的成熟与稳定,与之相关而产生的传统石雕文化也呈现出典型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石雕作为米脂传统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层面来看,它是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和劳动智慧的集中展现,而从精神领域来看则体现了先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与风尚,并且贯穿于百姓社会生活与口承语言等方面。

纵观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它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然产物。据考古证实,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米脂先民便有了利用石料磨制生产工具的历史。而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文化真正意义的发端,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无定河中游的先民在建造石窑的同时,便产生了初期的传统石雕文化。明清米脂传统建筑环境中石质材料的大量使用,体现在其建筑环境功能与生产生活实用功能方面。如石质铺地,寨墙、涵洞、门额石刻、柱础、门墩石鼓等,都常见于米脂传统居住环境之中,具有典型的建筑环境功能价值;石碾、粮仓、马槽、炕头石狮等,则是百姓家中最为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价值。这种对石质材料的广泛运用,展现了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传统建筑营造思想与风尚,同时它也是当地百姓传统民俗生活中物质生活观的体现。

对于米脂传统建筑石雕而言,其物质生活民俗是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层面,而精神生活的各种事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展示于石雕之上,但却承载着典型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米脂传统建筑石雕中很多造型以及装饰纹样都具有其针对的文化寓意与内涵,它们与宅基风水、家庭安慰、生命存亡紧密相关,是当地百姓企图干预自然环境,调整和扭转人与自然命运的精神斗争媒介,是向客观外在世界索取人的自由的可悲可泣的努力。并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传统观念与认识,并且世世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百姓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狮”文化的高度崇拜,便是米脂传统石雕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之一。古代米脂比邻西域,曾多次历经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因此佛教传播较早,秦以后这一地带长期是边陲重地,历代封建统治者尤其重视在此“交兵之处”的当地广建寺刹,推行禅道,更使佛教在此地不断扩展。在佛教中,狮子是神通广大、“能伏一切”的威猛形象,并具有崇高的地位。在米脂传统石雕中以“狮”为题材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百姓们祈求安居乐夜的门墩石狮与镇宅狮等;放置在炕头上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的拴娃娃魂的炕头狮;桌案上供奉的来财狮等等。以及很多石雕中的“狮”子纹样图案。它们在美学上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与造型特点,而在精神领域它们则代表了当地百姓过去对待自然现象的理解与看法,表达着人们对待生活的美好诉求与态度。

对于具有文化寓意的传统建筑石雕在打制过程中举行相关祭祀礼仪活动也是米脂传统民俗文化中,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当代社会,米脂先民对于具有文化寓意的石雕一般不采用购买形式,而是聘请较高规格工匠上门打制,并且在打制过程中要举行比较规范的仪式,以期强化石雕的寓意与作用。以打制门墩石狮为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从“风水”角度来讲“沟壑”会形成“杀气”,故百姓在家中或大门旁摆放石狮以辟杀气。户主则多聘请威望较高的工匠上门打制,择黄道吉日八抬大轿恭请匠人上门,并点香、烧纸、磕头、打醋,石狮打制完成后红布包裹,安放时举行专门仪式,朱砂开光点眼,在指定的位置安放之后,向工匠发放红布,送喜钱、喜酒。充分体现出主人及工匠对石雕文化寓意的美好期望。

米脂传统建筑石雕不仅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功能价值还体现于当地百姓社会生活当中,与家族、亲族、人生礼仪、吉庆活动等活动密切相关。以炕头石狮为例,其石雕打制过程以及石雕自身便是当地百姓家族活动、人生礼仪等活动的集中展现。古时陕北地区自然环境恶略,医学不够发达,多数幼童因出生后体弱多病、难于抚养,故当地百姓形成用炕头石狮将幼儿“拴”起的习俗。从石狮头部系一条红绳,在幼儿只会爬行期间白天栓腰间、晚上栓脚腕,以免在大人不在时发生危险。待幼儿具备行走能力后,在年满12周岁的每个生日当中,还要举行加红绳、拴红绳仪式,并邀请打制炕头石狮的工匠前来为小孩带锁(红绳+铜钱=锁)。幼儿长大成人后还将携带炕头石狮与红绳,完成婚姻大事。并被视为镇家之宝代代保留。炕头石狮是当地百姓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的传统习俗,也是人生礼仪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石雕打制这一过程,雇主与工匠之间的关系从友情转化为亲情,可见其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外,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还体现于口承语言方面,表达形式涉及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民间艺术形式,它们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如“财东房上有兽头,罗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载旗杆,百姓狮狮搁炕头”便是米脂等地广泛流传的与石雕相关的民谣。除此,百姓们还常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通过取其谐音的做法表达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满足。在百姓心中,“狮”与“事”是谐音,狮子又多为“对对狮”,一雌一雄的组合便是“事事如意”的象征;而狮子配绶带,则表示“好事不断头”;狮子滚绣球,表示“好事在后头”;“狮子驮瓶”,表示“事事平安”;狮子和钱的组合,表示“财源茂盛”;狮上背狮,足底踩狮等造型,则是“子嗣昌盛”的寓意。

通过以上对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的阐释,可以看到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与陕北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相辅相成,并依附于建筑环境这一物质空间而存在。传统建筑石雕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下将群体所选择的某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所形成的一种标准行为与准则,也是维系群体心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中,民间禁忌、民间信仰、灵物崇拜等活动,去掉其神圣的外衣或其迷信的外壳,是人类求善的内核。许多信仰、禁忌等其实并不是宗教,也没有完整的体系。然而,它们却作为精神生活的特殊的表现形态,存在于百姓社会生活当中。同时,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也是直接影响其造型观、审美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能够得到长期传承、发展的内在核心,也是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保护的重要构成之一。

注:该文系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GXS5D128)

(作者简介:卢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杨豪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021,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
2023-06-20
2021初中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
2023-06-20
大学学期个人思想汇报范本  培养辩证思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关注党近发生的热点时
2023-06-17
高中新学期生物教学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
2023-06-15
大学学习委员学期总结报告  目标、计划、行动和勇气、恒心、毅力都具备了,也许很我们很多人就热血沸腾,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