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简史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7-29 09:48:52

|

江苏赵杏根写自己的阅读史,我觉得颇为困难,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读书、教书和写书,我的阅读史,对一般的读者,似乎不会有多少启发。于是,我讲我的阅读史,就侧重于“闲书”的阅读。这里说的“闲书”,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课外书,工作以后,就是我研究领域以外的书。

上初小的时候,我们读的是复式班,全校就一个教师、一个教室,教师连办公室也没有,在教室里放一张书桌,就是教师的办公桌。教师叫贡秀芬,她一个人教同一个教室的一、二、三三个年级。大概在我二年级的时候,贡老师开始让我们阅读课外书。最初是读相当于现在《儿童画报》《娃娃画报》的那些画报,后来是类似于画报的一些故事,例如《红色小号手》之类。再后来,她让我们读连环画。《三毛流浪记》是没有文字的,而《二娃子》是有文字的,似乎还是韵文。这些都是简单的。有的连环画的故事就稍微复杂些了,例如《铁道游击队》,一共有十册,我至今还记得其中几册的名字,例如《巧打冈村》《苗庄血战》《两雄遇难》等,更加复杂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有许多册。此外,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系列连环画《捣狼窝》等。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不大读连环画了,而是开始读原著了。我读的第一本原著是《鲁迅小说全集》(包括《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书是一个远亲借给我的。小学生一开始读文学原著,就读鲁迅小说,肯定不适宜的,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刻的思想,但是,我记住了情节,且记得很清楚,后来可以慢慢理解,像牛羊反刍一样。其中有些小说,当时读来觉得很有趣,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等。大体上说,情节还是可以明白的,除了《白光》。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在四年级读的,是《武松传》,向一位堂兄借的。我和他的弟弟说好,让他外出割草的时候,把书带出来给正在割草的我。我把书放在草中,带回家看。这书的主要情节,我现在还很清楚。

从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我陆续看了这样一些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青春之歌》《青春似火》《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基本上都是红色小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长篇小说,几乎都是不仅没有封面和封底,而且开头结尾若干页也没有了的。例如,《战斗的青春》,我至今都不知道许凤、胡文玉、李铁、赵青、赵小鸾等人的结局,也不知道许凤后来是和谁结婚的。

一个人到初中毕业,认真读了这么多书,语文水平,也差不多可以啦!事实上,我的语文成绩,在同班同学中,一直是比较好的。究其原因,和读这些“闲书”有直接的关系。那些小说的作者,当然都是写记叙文的高手,而用现代汉语写议论文,有几个人能胜过毛泽东?读这些书以学语文,简直就是“取法乎上”了。

父母不大赞同我看这些“闲书”的,怕我耽误读书,也怕我耽误做家务。我只好寻找时间和机会阅读。例如,我常利用烧火的时候读这些书。我们江南的灶,和北方不同。炒菜的人和烧火的人,相互是看不见的。妈妈炒菜,我烧火,一边看书。看着看着,忘记及时地把稻草推进灶膛,火灭了。炒菜是油锅,如果灶膛有火焰,油锅就有声音,而灶膛没有了火焰,油锅就不响了,炒菜肯定大受影响。于是,妈妈问,怎么火熄灭啦?我大惊!赶忙把草推进灶膛,可是,红红的火灰,不足以使柴草重新燃烧起来!重新划火柴点火?肯定可以,但是,划火柴,有声音,妈妈肯定知道!知道了,她要批评,批评我烧火不用心,浪费火柴,更加重要的是,看书要被她发现!怎么办呢?我就把火柴头放到红红的火灰上,火柴燃点低,当然马上就烧着,有火苗了,灶膛里的火马上着起来!妈妈听到油锅又响了,顺利炒菜,也就不来追究了。

我父母种田之余,就织土布,那是为集体加工的。几乎每个晚上,他们都会织布。织布的机器,叫“铁木机”,比传统的小布机先进不少,但还纯粹是人力的。晚上织布,对光线的要求很高,因此,点的是一种很亮的“倒挂灯”。他们织布,我就利用这灯的光亮读书。这倒养成了我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我也照样能够看书,能够写文章,甚至写诗,至今仍然如此。

上了高中,我就不怎么读文艺小说了。原因大致有几个。第一是缺少时间。在学校里,课余时间,我得做作业,因为放学回家后还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没有时间做作业,连书本都不带回家。当天的作业做完了,就做还没有教的部分习题,这样,以后做作业就轻松了,以免有时候作业多,或者有其他的事情,来不及在学校做完作业。晚上呢?做副业,编织草包。第二是能够找到的图书很少。第三是兴趣也确实发生了一点变化,觉得文艺小说比较浅显。这当然是幼稚的认识。

那么,课外书,所谓“闲书”,总看点的吧?当然还是看的。现在想来,主要是两个类别。这两个类别,都和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第一类是马列著作。当时,毛泽东说过两句话,叫“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许还能够记得。我们某册英文课本中,就有这两句话的英文。于是,大家都读马列。《共产党宣言》,我正是那时读的。我和同学查祖福一起到书店买马列的书,这类书当时是非常便宜的。我买了两本恩格斯的,一本是《自然辯证法》,另一本是《反杜林论》。祖福买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恩格斯的这两本书,当时我都读了,绝大部分读不懂。(《自然辩证法》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苏州大学物理系一个资深教授给理工科专业博士生开设的课程)不过,《反杜林论》的序言中说,德国学术界,“甚至蹩脚的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就是一个体系”,杜林先生正是如此。这对我把握中国和德国学问的总体特点,很有启发,我至今还记得。

另一类是科普读物。我就读的华士中学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图书馆应该有丰富的藏书,但是,我在那里读书两年半,图书馆没有对我们开放过,这肯定和那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有关。不过,高二的时候,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当时的校长刘轩清、教务主任陈乃同,都是很重视学问的人。应该是在校方的主持下,图书馆的书,被部分出借给学生。出借的方式很特别:我们班上六十四个同学,班主任杨林书老师和几个同学把六十四本书搬到课堂里。班主任说,每人一本。为了公平,班主任把书的封面朝下,连他自己都看不到书名,然后,他搬了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发到什么书,就是什么书。当然,同学之间可以交换流转。我非常幸运,发到的是华罗庚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读完后,就和同学交换。这样,我读了华罗庚的此书,还有他的《优选法》《塔内问题》《堆垒素数》等若干本普及读物,还有好像是朱德熙的《语法讲话》,好像是叶圣陶的《作文批改》。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书,能够读懂吗?当时真能够基本读懂。多年后,我亲耳听一位知名的数学家转述华罗庚的话,大意是:如果不能用通俗、简单、生动、美妙的语言,把某个学术问题讲清楚,那么,这说明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通彻。我读到的他的那几本书,可以说,语言都是通俗、简单、生动、美妙的!而且,他的书中,常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例如,《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中,我记得有这样的话:这个问题,难道只有专家才能懂吗?不!不是专家也能够懂,中学生也能够懂!我们想想看,一个中学生,读到大数学家这样的话,受到的鼓舞,是多么巨大!若干年前的一天,我和一个数学教授谈起华罗庚的那些书,他说,那些书,现在仍然都是经典啊!可见,经典未必是深奥的。

高中毕业以后,我在家种田,做副业,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当然,即使想读,也无书可读,还有,我所处的环境中,也没有人读书。那段时间,真的是浪费了,现在想起就觉得后悔不已。王立群先生撿到了一套《史记》,后来成了历史学家。王英志先生在中学图书馆借到《随园诗话》,后来他的袁枚研究,独步学界。我们苏大“七七级”同学中,一位樊姓同学捡到一本薄冰编的英语语法书,后来,英语成了她职业发展中的利器。一位朱姓同学,他的生产队里,有一位叫金立群的插队青年,当时就精通英语,受金的影响,朱同学在那时就刻苦学习英语,1977年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英语专业本科。后来,我沉痛反思,问题还在我自己,只顾当时的眼前利益,没有稍微扩大点眼界。其实,就在距离我家四华里的华士镇上,就有很多人自学的。有个叫薛富林的,据说当时能够阅读英文版和日文版的《毛泽东选集》。1977年恢复高考,华士镇考上本科、大专、中专的人,多达一百四十多个。这在全国的乡镇中,很可能名列第一了。

我是“七七级”的一员,读的是中文系。在本科期间,我读得最多的是现代文学作品,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闻一多、巴金、赵树理等有“文集”的作家,他们的文集,我都看过。其他的名家名作,我也看过很多。我的老师范伯群先生说,鲁迅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最经得起研究,他们是慢工出细活。我最喜欢他们的这些“细活”。当代文学作品,当时读得不多,主要是关注一些期刊,例如《收获》《钟山》《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还有《时代的报告》《啄木鸟》等大型文学期刊。外国文学方面,我读得不多,读得比较仔细的是莎士比亚的几乎所有剧本。那么,怎么对付外国文学史课程呢?我用两种方法。其一,我读《外国文学作品提要》,这样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掌握这些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其二,我大量阅读这些外国名著的英文简写本,例如《双城记》等,都有英文简写本的。这样,既知道了这些作品的故事,又学了英语。那么,后来成为我的专业的古代文学方面呢?我主要读各种选本,数量很多。因为在本科阶段,广博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毕业后,我读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在高校教古代文学等课程。古代文学成了我的专业,那么,我阅读经史子集,也就和研究结合在一起了。很多比较复杂的因素,导致我的研究领域比较驳杂,与此相应,我阅读的书也比较驳杂。读者读我的学术著述,就可以知道我读过哪些书了,那些书,这里就从略了。没有反映到我著述中而我读过的书,当然有不少。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古代白话小说。这一领域,我不大关注,苏大图书馆藏的古代白话小说很少。某年到台北东吴大学当客座教授,我就把这个不足补上了,因为那里藏的古代白话小说很多。二是当代文学作品。王蒙、刘绍棠、邓友梅、高晓声、陆文夫、蒋子龙等的小说,以及程乃珊、王小鹰、陈建功、黄蓓佳、范小青等的小说,我都很喜欢。以上提到的那些文学期刊,我在本科毕业后,还关注了好几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当代文学作品,我就极少关注了,因此,先锋派的作品,我知道得极少。三是新派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几乎都看过,也都很喜欢。梁羽生的,看得不多,但《七剑下天山》,还是看得比较认真的。古龙的也看过一两部,但印象不深了。

有人问,这些“闲书”对你研究古代文学,或者古代文化,有没有积极影响呢?肯定是有的,且很大。例如,我一贯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再如,我为人思想开放,宽厚多容,即使并不了解别人的思想文化,也会尊重别人的思想文化;再如,我有的时候看问题会比较全面,且立足点会比较高。这些,都和我阅读这些“闲书”有重要的关系。如果我没有阅读这些“闲书”,我就不是现在的我,而我的那些著述,也肯定不是现在的面貌了。

延伸阅读
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021,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
2023-06-20
2021初中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
2023-06-20
大学学期个人思想汇报范本  培养辩证思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关注党近发生的热点时
2023-06-17
高中新学期生物教学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
2023-06-15
大学学习委员学期总结报告  目标、计划、行动和勇气、恒心、毅力都具备了,也许很我们很多人就热血沸腾,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