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的实地考察与质量评定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08 09:54:06

|

摘要: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可知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因其历经沧桑风雨加之后世改动,使之至今日已残破不堪,形象模糊,如此宝贵的江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珍品已魅力尽失,难窥当年的原貌。本文在实地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江南两地石窟造像进行质量评定,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求引起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予以研究和复原。

关键词:江南地区;石窟造像;实地考察与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21-2

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可知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因其历经沧桑风雨加之后世改动,使之至今日已残破不堪,形象模糊。如此宝贵的江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珍品已魅力尽失,难窥当年的原貌。新昌石城宝相寺大石佛造于梁天监六年(510)至天监十五年(519),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依山崖开凿30年的大石佛被后世称为“江南第一大佛”。据统计,石窟内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多作禅定印相。千佛禅院在“文革”时曾遭受损坏,但大多样貌得到保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

一、对两地石窟造像的文献与实地调查

新昌宝相寺大石佛全部贴泥饰金,原状已掩,现像作禅定结跏趺坐式。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千余年来,佛像几经维修,造型已有变化,史载重大维修10次。据辨端《量记》,大像“两膝枷跌相去四丈五尺”,僧佑造像姿态应为结跏趺坐,其坐高与今天所见造像大致相同。现大佛两掌之间并无横绝深缝,当为后人泥塑所掩。僧佑将弥勒头顶改为“给螺云覆”,即弥勒作佛状,饰螺发,此与摄山齐永明二年造无量寿佛一致。由此推测,石城大佛的基本造型,南朝至今并无大的变化。

另一处南朝石窟千佛禅院削壁如墙,由四座互为连通的岩洞组成,佛像雕凿于中间两窟中。1925年12月,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通过对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的实地调查,共统计出石窟佛龛294个,造像515尊。1994年l0月至12月间,南京市博物馆又派人对千佛崖石窟进行了重新调查研究,共发现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余尊。这些石窟佛龛平面多呈马蹄形,题材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以及释迦多宝、七佛等。每一个窟龛内造像数目不等,或立或坐,神态各异。

千佛岩为大小洞窟各一,大小两窟毗连,一大一小,一多一少,相映成趣。窟顶呈椭圆形,露出顶部火山凝灰岩乳突,敞前壁,天然古朴。大窟高8.5米,约200平方米,在石窟壁上有1040个小格,每格雕有一尊小佛,高18公分;小窟高6米,约28平方米,与大窟相通,壁上石像有35尊,总计为1075尊佛像。小窟千佛多着居中对称式通肩衣。左边小窟正壁雕有千佛,正中有释迦坐像,佛坐方形坛基,结枷跌坐,禅定印,悬裳座,外着居中对称式通肩衣,内穿僧抵支,佛头发式模糊不清,千佛造型均同此佛。与右边大窟不同的是,小窟所有造像均衣裳覆坛。千佛岩石窟造像是我国南朝的重要遗迹,已收《中国百科全书》的《美术卷、石雕艺术全集》。千佛院里佛像采用的都是阳雕手法,左右千佛之外侧,各雕一尊护卫菩萨,头均残损,衣裙呈鱼鳍状外展。从残存的遗迹看,作将士形,立于莲台上,宝缯护肩,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考古文物专家对这二尊浮雕极为重视,认为其文物价值最高,已收进中日两国联合出版的《世界美术大全、南北朝卷》。在众神龛下塑金的十八罗汉是八十年代重新修复的。

在千佛崖石窟中,以“三圣殿”内的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最负盛名。千佛岩的无量殿是栖霞山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龛。其中的无量寿佛居中,高约十二米,两侧分别侍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约10米。这些佛教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虽屡经后世妆点,但姿态、服饰旧迹犹可仿佛。坐佛垂下的衣赎和菩萨裙饰下部向外撇开的形式,皆与河南洛阳龙门公元500-523年雕凿的宾阳洞形象相似,但是开凿的年代却比云冈石窟早了十七年。据1998年栖霞寺僧人的测量结果,其实际高度分别是:无量寿佛坐高7.49米,连底座在内通高9.31米;两侧侍立的观音、大势至菩萨高度相等,均为6.8l米,这三尊大佛和菩萨,体形巨硕,体现了一种崇高庄严之美。栖霞无量寿佛大窟右侧紧邻一个大龛,平面亦略作横椭圆形,无前壁,盒内凿出平面呈“门”形石坛,坛正面雕释迦、多宝并坐像,两侧面各立一菩萨。释迦多宝皆着通肩服装,作禅定相,项光中雕莲座,身光高宽和光中文饰均模糊不可辨。

二、两地石窟造像的现状与质量评定

南朝是佛教在中国广泛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不断的融合发展,佛教造像艺术逐渐走上了适应中国文化与审美需要的道路,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只可惜南朝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绝大多数佛教艺术品已经永远消失。佛像艺术是用石头雕成的,比重较大,盗窃分子若想把佛像全部搬走,难度很大,所以他们只能挑选其中一部分,而佛头是佛像的面部,是一尊佛像最为传神的部分,所以盗窃分子一般会首先选择偷盗佛头。近年来,佛头被盗案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久远的例子就更数不胜数了。上世纪20年代初,龙门石窟两尊佛首被盗,曾先后流落法国、比利时、美国,1991年,美籍华人陈哲敬从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得。直到2005年,中国政府出资800万元人民币将其购回。解放前被外国列强盗去了许多造像以及头、手臂等局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的新昌大佛寺内石弥勒佛像,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身着双领下垂的大衣,是典型的明代服饰特征。按当年梁朝僧人僧佑规化的弥勒大像与今日造像全然不同,应是明代大规模改动过。位于大佛寺西约300米开凿的在侏罗纪的砂岩上的千佛岩石窟,窟内造像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多为石质浮雕,经千百年来风吹雨淋,损坏严重。室内造型屡经后世装点,面目渐非。许多像身有不规则小孔数十,似是后世故意凿出借以敷泥彩,今已全部脱落。不少石像在“文革”时曾遭毁,千佛院在“文革”中曾一度成为生产队养猪场。除石壁龛中小佛像外破坏严重,头部都重补了泥塑,残缺不全,尤其是大石窟左右两侧的高一公尺的护卫菩萨,也被砸去了大半。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衣带战袍身影俱在,当时形制毕见,虽多磨损,六朝真迹犹在。

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石质是石英砂岩,易于风化,雕像中许多眉眼、五官表情等细微部分都已剥落或模糊,又经明代太监修复,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1925年,栖霞寺主持僧若舜对除“西方三圣像”中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外的其它造像进行修缮。但当时并没有按照原来的风格进行修复,仅仅是水泥工匠随意糊上去的,而且这些修复的风格和原有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他们还对佛像的衣着进行了修饰。由于佛像表面涂上水泥掩盖了佛体的纹路,我们无法看到当时石雕的艺术风格,原作面目全非,致使石刻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风采神韵,终止了人们对石佛造像的研究,那是对石窟的一次严重破坏。此后,迭经战乱和“文革”浩劫,石刻残破不堪。文革时期,栖霞山石窟又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人为破坏,佛手被砸碎,佛头被敲掉。自然的风化和人为的破坏不仅使两地石窟原有的艺术魅力黯然失色,石窟的修复工作也是如履薄冰。尽管目前准确判断每一个石窟佛龛的开凿年代仍相当困难,但多数造像的姿态、服饰仍可循旧迹,个别造像水泥剥落,石质部分衣纹犹清晰可辨,千佛崖石窟不失为现存最优美的南朝造像艺术品之一。如何让这残缺不全的佛像重现光彩,找到让这千年石窟恢复完整面貌的依据,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卢辅圣主编.朵云: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宿白.南朝龛像遗迹初探[J].考古学报,1989,(04).

[3]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J].东南文化,1990,(21).

[4]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J].敦煌研究,2002,(02).

作者简介:

张君,辽宁辽阳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

延伸阅读
通过《中国医生》,认识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看到一线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
2023-06-20
医生事迹感悟3篇  每一位天使,奋战在抗疫前线,但是脸上却挂着无比甜美的笑容,脸颊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2023-06-20
医生实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实习医生(AIP)执照颁发后必须有1年半的临床进修,进修结束后颁发医生执
2023-06-19
口腔医生毕业实习报告范文3篇  口腔医学专业的许多同学选择在毕业之前进行实习,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下
2023-06-15
医生个人阶段总结范文3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
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