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麋鹿种群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7-04 01:37:25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丰麋鹿保护区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鹿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强化应用对策,以期为麋鹿种群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麋鹿种群管理;强化应用;现状;效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    TN948.61;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0-025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管理推动行业不断升级发展,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区系统性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保护区管理,既可实现对保护对象及时、自动、高效的管理,减少保护对象的意外损伤甚至死亡,又可实现信息的采集、储存及分析,为开展保护对象科学性研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1]。

大丰麋鹿保护区以1986年从英国引进的 39头麋鹿为母本,截至2019年麋鹿种群扩增100多倍,达5 016头。通过10多年来有计划地进行麋鹿野生放养试验,成功建立达 1 350头的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保护区对麋鹿行为、环境、节律等进行研究,已从野外观察结合人工记录的传统形式转型为实时、全面、科学的信息化在线管理,通过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使用,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如何优化提升信息化技术运用效能,最大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可视化数据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大丰麋鹿保护区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    种群管理应用

保护区总面积2 667 hm2,其中核心区1 657 hm2、缓冲区288 hm2、实验区722 hm2。人工养殖麋鹿以2 m高的不锈钢围网隔离圈养,野放区为临海开放区域,麋鹿野外自我维系生存。自2014年起保护区开始规模化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建设鹿群视频监控系统,各区域内安装高清探头、旋转探头、枪机等共124个,同时配合安装野外红外记录仪20个、无人机4台。在保护区管理处建立总控台,于第二、三放养区内分别设立分控台。野放麋鹿佩戴GPS项圈,踪迹数据在线上传至数据库;对人工驯养麋鹿和救护麋鹿注射植入式芯片。

1.2    环境监测应用

生境是生物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麋鹿的生存与环境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保护区年降水量1 068 mm,年均气温14.1 ℃,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0.8、27.0 ℃。该区平均海拔2~4 m,粉砂质土壤pH值7.7~8.4,0~60 cm土层含盐量0.04%~1.13%,保水性较差,为典型的冲击平原型滨海湿地,2002年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2]。保护区2018年与上海复凌集团合作建设气象、水质、土壤监测点6个,搭建24 h环境监测平台,创建保护区地图展示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1.3    科普宣教应用

随着麋鹿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麋鹿科学研究的推进,麋鹿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文化、爱国主义影响等科普教育也引起了社会关注[3]。传统科普形式已不能适应大众多样、顺变、强互动的需求,保护区通过网站、微信、短视频、展示屏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全面的广覆盖科普。

2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鹿群管理中产生的实质效应

2.1    数据采集

传统数据采集以人工观察为主,费时、耗资。麋鹿生活范围大且胆小怕人,人难以接近,采集到的数据完整性、特征性都有所缺失。而通过监控、监测系统、GPS项圈已实现24 h在线搜集、储存可视化数据;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可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来采集影像资料。

2.2    行为研究

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的数据,经过观察、整理、汇总、分析形成对麋鹿种群研究的强力数据支撑。尤其在麋鹿采食行为[4]、脱角行为[5]、冲突行为[6]、警戒行为[7]等方面开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推动麋鹿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取得的野放麋鹿 GPS数据,用凸多边形和核域中心法研究野生麋鹿的雌雄个体扩散面积、不同个体家域的重叠程度以及家域的季节性变化以掌握麋鹿的空间需求。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今后麋鹿的迁地保护、适当调整保护区内功能区域、自然野化种群恢复、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行为适应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3    生境監测

通过对麋鹿生境内外部各类因子的监测,了解变化规律是提高保护成果的重要手段。在线监测设备的使用能够及时、长效地监测麋鹿生境的变化,采集到的气象、水质、土壤数据对麋鹿种群调节、疫源疫病监测已发挥实效。尤其在水质发生显著恶性变化时系统发出警报,保护区据此进行引水、排水和水系改造,确保麋鹿生存安全。数据还用于分析麋鹿的栖息地利用与选择,揭示麋鹿对其家域内部的利用模式,确定影响麋鹿对家域内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关键因子,进而为野生麋鹿种群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4    安全保障

运用信息化技术可对其主观处境进行监控,如人类入侵、野生动物攻击性打架等,便于防止或阻止野生动物的意外伤害或损害。通过监控、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及时发现野外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误入鱼塘、围网缠绕等,在执法过程中也可有依有据。

3    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强化应用对策

将信息化运用到麋鹿种群管理中有利于物种保护和发展。笔者针对信息化平台建立以后如何正确利用、高效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3.1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升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依托施工单位的后期維护,保护区要引进和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队伍,对设备使用、平台维护进行常态化监管,杜绝出现摆设型的高端设备。要摆脱部分职工思想保守、难以摒弃传统管理方式的观念,将信息化设备使用频次与工作绩效挂钩。

3.2    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协同联合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项目的建设、使用、维护形成系统规范的体系。对信息化专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业的人才要建立协同互通机制,让动物保护诉求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杜绝出现技术与业务脱离的现象。

3.3    设立专项课题,强化利用信息化数据

目前保护区采集的海量数据利用效率不高,建议以针对性设立的专项科研课题为平台,充分利用监控视频分析麋鹿集群、采食、夜间等行为;利用水、土、气的监测数据探讨麋鹿对生境的选择行为、鹿群对生境的利弊影响;GPS项圈采集的数据分析野生麋鹿的活动空间、采食习性等,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分类、分析推动对麋鹿种群的研究。将专项课题具体落实严格分工到固定技术人员,不能完全依靠工作人员的科研自愿性。对于部分数据的处理可与高校形成合作机制,共同完成数据的高效利用。

4    参考文献

[1] 申凤伟.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野生动物监测信息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徐安宏,俞小鹏.大丰麋鹿保护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5):107-109.

[3] 蔡家奇,温华军,李鹏飞.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途径研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4(9):295-297.

[4] 贾媛媛,安玉亭,孙大明,等.麋鹿采食与非采食取群落重要值和狼尾草种群的差异[J].野生动物学报,2018,39(1):49-53.

[5] 丁玉华,李鹏飞,张玉铭,等.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茸的首次发现与探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8,39(3):493-498.

[6] 任义军,王立波,喻晓鹏,等.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J].四川动物,2018,37(1):1-7.

[7] 李春旺,蒋志刚,汤宋华,等.散放麋鹿的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距离及其季节差异[J].动物学报,2006,52(5):942-947.

延伸阅读
公司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自我介绍要围绕岗位胜任力模型展开。80%要围绕与应聘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2023-06-16
新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篇  个好的年度经营计划应该是连结企业战略规划与年度财务预算的桥梁,是企业日
2023-06-16
公司前台辞职报告范文3篇  在某个公司做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离开职位,为此很有必要写好辞
2023-06-15
公司会计人员个人工作计划3篇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
2023-06-15
公司人力年度总结  对服务行业不感兴趣的我,渐渐对服务行业充满浓厚的兴趣,服务作为一个大众化消费群体
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