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交通工具设计课程教学探讨与研究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10-03 09:53:08

|

[摘要]交通工具设计课程教学因其有涉及面广、思维模式训练复杂等特点,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着特定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探讨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界定,同时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模式训练;启发性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2-0061-03

0 引言

交通工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及对实用性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而在具体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领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该课程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一侧重方向的偏差,或是完全偏向于视觉艺术形态,或是偏向于技术、结构,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1 教学的目的

交通工具设计课程包含了材料学、制造工艺学、人机工程学、经济学、商业心理学和美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其主要学习内容是汽车的形态设计。学生在课程训练过程中,如何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应用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艺术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是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界定。

2 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点

教学中交通工具的设计不仅限于形态、比例、色彩的训练,还应注意学生的系统性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在设计训练过程中,考虑与之相关的技术、文化、市场等各种要素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以保证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1 汽车的结构与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由于汽车类型不同及功能要求的差异性,汽车对于安全性、舒适性及基本性能的侧重点不同,汽车在布置形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汽车采用哪一种底盘布置形式是和设计目标相关联的。如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方式中,汽车动力传动效率高、操作稳定性好、车身较低,便于汽车设计的轻型化并可以降低风阻。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大了汽车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此类汽车底盘的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较为高档的乘用车。在设计中应尽量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汽车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并可在适当的范围内增加相关的辅助功能,提升汽车的附加价值。

汽车形态中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空间设计均应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以便确定设计中的设计内容。了解汽车各部结构的特点可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因过分追求视觉效果而影响技术层面的结构、功能的实施,导致设计缺乏有效性。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各部件的技术参数及具体技术要求,如考虑车身的高度、宽度设计就应首先研究“形状阻力”,也就是说汽车的外部尺寸界定是受到一定技术因素制约的,干扰阻力、内部阻力、诱导阻力等均会对汽车的形态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在视觉层面的形体研究所不能够解决的。因此在设计其形态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应对该方面的知识及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设计形态的合理性。另外还应考虑发动机罩、顶盖、行李舱盖、翼子板、立柱、车窗及汽车的外部功能构件如车门、保险杠、后视镜、车灯导流板与扰流板、门手柄等方面的结构对于设计的影响。甚至包括车身装饰构件如装饰条、车轮装饰罩、商标、浮雕文字等。

由此可见,汽车的车身结构是形态设计的根本,对于形态的必然性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形态并非是学生自身在艺术上的理解与表现,而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及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艺术加工。

2.2 汽车形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要素

汽车驾驶室的设计包含其基本功能及心理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对驾驶者、乘坐者的影响较大。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驾驶者的操作、情感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整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汽车的动力性、经济型,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等等。尤其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是近几年消费者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宜人性的关注,从人机、美学、材料学等不同领域优化汽车驾驶室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人体模型、驾驶员眼椭圆、驾驶员头廓包络线、驾驶员膝部包络线、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等都是汽车布置的主要技术工具,学生在训练中熟练掌握并应用该类工具是汽车人机界面及操作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对驾驶者的动作姿势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的运用人机理论进行设计,并以此结合汽车各部的相关规定尺寸、各部位设计原则进行设计训练。

经过以上步骤训练,基本可以确定驾驶室内部各部分的尺寸、角度及排布位置,其基本目的是保证车内乘员(驾驶员、乘坐者)的坐姿符合该群体的乘坐要求;保证车内空间尺度,保证驾驶员操作的灵活性、准确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操作装置的各部件设计的位置和作用力符合人体操作范围和特点,以求驾驶中快捷、方便且减少疲劳程度;显示装置适合于人眼的生理特性,在驾驶过程中能够获得正确的信息;具有被动的安全措施,且该措施符合人体运动特点及车内环境。

在教学训练中,人机工程学尤其是车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培养学生在设计训练中养成人文关怀、优化设计方案、建立系统的多维设计模式的关键所在。

2.3 汽车形态设计的美学原则

如果在汽车各部结构的基本组成及技术、人机上的相关参数方面得到了解决就应对其整体形态进行设计,这是属于视觉传达艺术层面的训练。车身外形设计的创新性和合理性是汽车市场销售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随着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及设计理论的系统化建立,设计的内涵也不断的增加,尤其是消费者自身审美观念的提升,对于汽车形态设计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形态的设计是汽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对于美学法则、构成法则的运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应注意在汽车车身形态设计中还有其特定的美学原理及法则,这就要求在课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阐述。’。在汽车造型设计训练中,除培养学生对汽车基本尺寸、比例、视觉上的动感和量感造型特征的掌控能力外,还应让学生了解车身“光亮线”的形成、以及“光亮线”与车身造型主要线条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运用“车身制表面”的方法获得表面光滑的车身等。

在汽车形态设计训练过程中,熟练掌握车身造型上的数据参数及特有部件的设计方法是其设计合理性的保证,可以避免学生在设计中出现与该类产品无关的形态,造成设计的偏差。

3 设计思维的启发性教学及应用

交通工具的设计一般来说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所提到的在相关技术等因素制约下的形态设计,

另一种则是基于学生思维训练层面的概念设计。但最终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建立较为系统的、敏锐的设计思路。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形成除设计方法中学习到的模仿设计、移植设计、头脑风暴法、希望点列举法、发散思维等方法外,还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建立完善的思维模式。在此,启发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3.1 启发性教学的概念

启发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对等的教学关系,以交流、探讨为主要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任何一个思路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起因,如进一步的完善均可形成较好的设计方案。所以说,在教学中不应将自身的想法或思路强加于学生,也不应在某个固有模式中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思路。而是应在学生的原有思维模式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随意的否定学生会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始终游离于一种表象的思考模式当中,无法使设汁思路深入。

3.2 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教学应用

第一,启发性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它包含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性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逐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对学生灌输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继而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二,注意营造启发性教学的学习讨论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问题处理中的“主观意识”。这是在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指学生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忽略消费者的需求、审美及产品的技术、功能,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和喜好进行设计,直接导致设计方案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教学交通工具设计中,可采用分组的方法,将相同或类似设计题目的同学分为一组,每组人数以4~5人为宜,设立组长、记录员,在讨论过程中采取头脑风暴法,教师以组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经过训练后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讨论问题时跃跃欲试、思路敏捷。使用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共享信息资源(如学生在设计前的调研资料),在加大学生信息量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使设计方案的广度、深度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一些好的设计方案也就会应运而生。

第三,采用发散思维模式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发散思维训练是近些年艺术设计院校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多途径、多通道解决问题,着重于设计方案的未知性。在训练中,首先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该核心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可以是产品的功能定义,也可以是消费需求,总之是设计的最终目标。然后提出多个解决办法,每个办法可以通过多个方案实现,设计思路就会以一个点开始向多个方面延伸。随着每一层次问题的多向分析,设计思路就会越来越多。

该训练模式对于辅导学生概念交通工具设计是较为实用的。教师在把握学生概念提出的合理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对所提出的概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及时记录整个思考过程,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继续思考。在开始时,学生的思维模式一般都会是浮于表象的、常规的思路,并会受到已有的产品模式的影响,如分析不深入就会使学生对此方法提出质疑,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探讨时进行引导和提示,如果提示过多就会局限学生的思路,提示过少则达不到最终的效果,所以应注意度的把握。当学生找到第一个具有全新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时,也就是说学生的设计思路已经打开,接下来更多的设计点就会不断出现,教师应逐步转化角色,根据其思维模式的发展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探讨的过程中逐一对其所分析的方案进行思维上的延伸,直至各思路方案接近于完整,在此期间不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只考虑方案的可能性,以避免一些方案因过多考虑实际应用因素被中途否定。最后,再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及制约因素对不符合方案进行排除,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第四,建立教学中的师生对等关系。这是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所突出的是“教”与“学”的教学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在启发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在其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督促的辅助性因素。在交通工具课程教学中,设计的最终形式不能以对与错的传统标准来评价,只能以设计的完善与否来界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教授学生如何设计一部交通工具的外形显然是行不通的。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以哪种思路或哪个切入点进行某类交通工具的功能、概念和形态设计是教师所不能也是不应该规定的,因此学生必须是设计过程中的主体。

在与学生研究与探讨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对等关系,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过分体现教师的说教或在某些思路上的绝对性,就会压制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依赖感而导致设计思路的停止。同时也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能进入角色。因此,在整个设计训练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思路为先导,采用后面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化和完善。教师在此期间的主要作用是把握设计方向的正确性。这种“推进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另外,这种对等关系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等关系,学生之间的否定或过激言论会使一些同学丧失发言的积极性而使讨论进入僵局;或是学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无休止的争吵导致设计程序难以进行,所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讨论环境是该教学方法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学时,注意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该课程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工业设计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3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启发性教学对学生进行训练,势必对学生的思考习惯、思维定势、协作能力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逐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使其思维模式更加系统化、理性化;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以常规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养成设计过程中对未知形态的探讨,解决了学生思维僵化问题;③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为其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⑤开拓思维,强化学生平时对设计素材的积累。

4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核心问题还是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隋况逐一辅导,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延伸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术室护士年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手术室护士年终工作总结手术室护士年终工作总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警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例文,供大家参考。民警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导语】工作总结
2023-06-21
收银员领班年终工作总结范文3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
2023-06-17
客户经理2021年终工作总结3篇  客户经理的工作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好客户的“参谋长&
2023-06-14
部门经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回望过去一年无论是思想境界,还
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