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我们文化的底线

文秘知识 |

时间:

2021-07-29 09:53:53

|

人们都知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梅花的温柔和魅力,却少有人知道写这句诗的林和靖,一生梅妻鹤子,啸傲山林。

在我看来,爱梅的人是有傲骨的。一个午后,记者叩响了吴泽全先生的家门。我们由国画谈到君子品格,再谈到文化复兴。针对当下艺术界的种种乱象,吴泽全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一些艺术家多靠自学成才、野蛮生长,也正是因此,风气中少了低调谦和,甚至炒作成风。

人有资禀,而后有担当。说起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象,吴泽全先生摇头痛惜。说起文化的复兴,他带着几分激动说:“文化的复兴,靠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呼唤,而是需要从上到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这一代,你们这一代,你们子女那一代上百年的努力。现在我这些人做的,不过是守住文化的底线而已。”

《中国西部》: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文化的断层,连环画册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艺术产品,很多人管把它叫做“小人书”,南方有些地方的人叫它‘伢伢书’,这些被统称为连环画,也是它的大名。现在很多过来人回忆起来,对艺术的最早印象就是连环画,您也是这样吗?

吴泽全:大概在1955年,那时候社会上也没什么文艺作品,能够看到的就是连环画,当时有《三国演义》《西游记》《血疑》《铁道游击队》《无名英雄》《聊斋志异》等等。刚上小学的我就对连环画爱不释手,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迷上了画画。那时的我也不懂什么叫艺术,只是喜欢拿着铅笔自己画,描摹书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慢慢地越画越像,在学校里还有了些名气,这个朋友来求我画一幅银枪白马的赵云,那个朋友来求我画一幅羽扇纶巾的诸葛卧龙。因此,我对绘画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到中学的时候,自己就开始喜欢上写生了,常常哄着家门附近玩耍的娃娃们坐成一排,开始写生。当时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没有人指导。画画,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一股灵气。

《中国西部》:古人有“居移气,养移体”的说法,您之前是从事地测勘探工作的,常年呆在在山区,这对您的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泽全:中学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勘探队,确实常常出没在深山老林中勘探地形。巍峨的山峰、飞泻的清泉,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写生的机会也更多了。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我基本上都在外面写生。锦绣山川给了我写生的素材,远离俗世也让人多了一分灵气,让我能凭借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画人物,也画山水、画花鸟, 应该算是快速进步的一段时间吧。

《中国西部》:您是什么时候迷上画梅花的?

吴泽全:说起我和梅花的结缘,是有一个故事的。最早在拜访老师的时候,我临摹了一幅《芥子园画谱》中的梅花,老师看了后非常赞赏。现在想想,老师更多的是为了给我鼓励,但当时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中国西部》:您是什么时候转向专攻国画的?当时的环境还是挺艰苦的吧?

工作调回成都后,我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这些朋友中不少都是学习国画的。因为这个缘故,我拜刘即明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一些国画和画理方面的知识。

那时候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包括我的老师,他当时靠画竹帘来挣一些生活费。竹帘画是在细密的竹帘上作画,在那个时候是用来出口创汇的。所以,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教学,有时候完成一些习作,便带过去向老师请教,更多的时候还是靠自学。

《中国西部》:您画的红梅和墨梅先后被美国、韩国、泰国驻我国的大使馆等机构收藏,而且在今年第十四届西博会上,与其他5名画家一起把各自的作品赠送给国际友人,请问您为什么选择梅花呢?

吴泽全:当时也有记者问我为什么要画梅花,我说,唯有梅花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那种英勇顽强的精神、铁骨铮铮的傲骨。对于我来说,梅花就是一个美的象征。一幅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品,将这样主题的艺术品送给他,我觉得比其他的题材更有意义。

牡丹花的花期不过两个星期,只能表达一种富贵,当中华民族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只有梅花挺得起。所有的花中,我觉得也只有梅花才能代表中华民族,只有梅花才能经得起雨雪风霜的考验。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梅花又把最美好的时候让给了其他花卉,这也是一种谦让的美德。

《中国西部》: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而您似乎一直专情于“四君子”的绘画,是否想通过“四君子”托物言志,寓兴自我?

吴泽全:是的。中国画,不能不像,否则就不是画了,也不能单纯去追求像,那样只能成为一个“画匠”。中国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自己。

画画是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个画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都是通过画来表达的。

理解国画一定要跟文字结合,跟诗词、书法结合。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经过无数骚人墨客的赞颂,形成了一种“君子”文化,表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

《中国西部》:有观点认为,从宋代起,人物画就开始衰落了,花鸟画作为文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却是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您可以解释下吗?

吴泽全:欣赏花鸟画,有两个方面。以兰花为例,从技巧上欣赏,兰花是花卉中最难画的一种,首先它用笔少,一幅兰花作品,要实现增一笔则嫌多,减一笔则嫌少。其次,每一笔都要有变化,有转折、有干湿、有浓淡。从文学性上讲,古有空谷幽兰的说法,“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不需要肥田好土,一点土壤、一点水分、一点阳光,就能够生长,这种高洁的品行要通过用意、布局、诗词表现出來。

《中国西部》:您想没想过对“梅花”系列进行新的突破?或者考虑其他题材的创作?

吴泽全:这点我的老师很早就给过我启发,人一辈子有两三套过硬的本领就够了,你要达到的境界人家达不到。就像我们的川菜馆子,每家要有自己的特色菜,比如麻婆豆腐、宫保兔丁。馆子没有特色就是普通的馆子,画家也是。

我画的梅花主要特点在老杆上,现在很多人看重的是枝,你要画出梅花的铁骨铮铮的精神,必须将老杆画好,敲老杆犹如敲铁板,响遏行云,才能表现那种顶风冒雪的风貌。

《中国西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农闲的漫长休闲时光没有了,那种秋收冬藏的传统哲学和美学理念,现代人如何理解?

吴泽全:现在很多人觉得传统的东西就不对,其实传统就是精华,古人好的东西成为了今天的传统,现代人的精华能成为民族性的东西,就是明天的传统。

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没有了解,就认为传统不对,这是错的。

《中国西部》:现在有一种重新认识传统的思潮正在兴起,像于丹讲《论语》,还有汉服、孔子学院、古典诗歌、书法、国画等,对于“国学热”您怎么看待?

吴泽全:现在有一些人也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家诗》了,但一般人还主要关注的是金钱,真正关注传统的人不多。

单单靠几个人讲一讲,形成不了思潮,是看不到文化复兴的。从资金上,从人力的保障上,从机构的设置上,文化的复兴都需要机制的保证。

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教育开始,课程的设置是最基础的。要讲尊师重教,老师也要洁身自好,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我们是一代,你们是一代,你们的子女又是一代。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最后可能达到文化上的复兴,现在我们不过是守住文化的底线而已。

《中国西部》:陈丹青曾经描述过一个场景,说是在小城的一个院子里,看到一位爷爷指导孙子画国画,感觉特别美好,所以他一方面觉得千年文脉断绝,一方面又觉得有希望,您怎么看?

吴泽全:我们现在是在守住我们文化的底线。其实,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毕加索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在非洲,欧洲没有艺术。现在我们很多中国人觉得东西都是别人的好。其实,跟台湾比,真正的艺术还在大陆。在台湾,传统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结合得比较多,当然像张大千的一些弟子还是非常不错。但从整体上看,大陆的画家更好一些。

《中国西部》:现在有些人摆脱了经济压力之后,开始追求一种传统的生活,比如明清式样的家居、四合院、养生,当然这些多是形式上的,国画作为一种传统哲学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在现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吴泽全: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少部分人,需要政府的支持。市场是一个方面,市场是由很多部分共同建构的,西方的思潮会来影响你;浮躁的心态,对金钱的追求,都会将文化建设搞乱。

国画过去是士大夫的专利,现在一个普通人想学都有机会。不过,画画需要心静,想着股票、想着心事肯定不行。还有现在很多上班的朋友,一边想学习,一边又老是觉得没有时间。真正能下决心的人,时间并不是问题。我有一个弟子,每天都是晚上抽出时间来学习,他在自己家里安排了一个书房,回到家住在书房里,自然就进入了状态。

现在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在不断地增强,这个恢复是一个过程。

(注:竹帘画,是我国的特产,是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绘画,通常运用具有传统特色的国画技法。“细如毫发密如丝”,四川的竹帘画清末就因独具一格而闻名。光绪年间,竹帘画又发展出了油漆彩绘的技巧,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极富有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竹帘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珍爱,而且还常常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府首脑,为国增光。)

国画三问

一问:光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中国画中不分光暗?

中国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时空进行观察,不能描绘固定光源和采用西洋绘画“以光分明暗”的方法。这样,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就不能不删除明暗,而着眼于物体本身的组织结构。

中国画家在观察对象时,将在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上观察所得的最深刻印象,集中在一个画面上,给以突出夸张的表现,所以作品往往删除明暗。中国画不画明暗,而画物体结构,实际上更难。

西方抽象派绘画,也不画明暗。其中的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从东方绘画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很多借鉴。例如毕加索,甚至临摹过齐白石的作品。

二问:画面是固定的,中国画为什么不讲透视?

西方透视学的基础,是假定作者眼睛不动的基础上。但中国画家讲究游山玩水,对景观很少站或坐在一点上,一动不动地看,所以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有别于西洋画。

作家鲁迅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西洋人看画,是观者作为站在一定之处的,但中国的观者,却向不站在定点上。”

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从早期的山水画起,就有这种移动的观点。例如东晋大书法家兼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在其《画云台山记》中就说过,“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中国画在画面上不要求只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和一条明确的视平线,正体现了中国画家边走边看的特点。有人说,“中国画不讲透视”,这是他对中国画的不了解,他要说的是,“中国画不讲西洋透视法”。由于中国画有几个不同的视平线或视点,视点似乎是在移动的,所以我们可称中国画为散点透视或动视点透视。中国画不仅讲透视,而且很早就已出现理论。如唐代大诗人及画家王维(约公元701—761年)所作的《山水诀》及《山水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透视问题。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远人无目,远树无枝”等。他说的“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则是对于视平线的研究了。

三问:什么叫“遗貌取神”“似与不似”之间?

研究或欣赏中国画,除要研究其表现方法外,还要研究其观察方法。中国画家认为机械地抄袭自然是最没出息的,虽然精微谨细,但缺乏生气也只能是死画,“谨毛而失貌”。

一位有成的中国画家,他的眼睛是真正的“火眼金睛”。传说唐玄宗思念嘉陵山水,就叫画家吴道子(约公元685—758年)去写生。吴道子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千馀年来被奉为“画圣”。且说他受命后,到四川嘉陵江游山玩水一番,两手空空地回来了。玄宗十分惊讶,问他怎没带些画稿回来?吴道子微笑答道:“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来他在大同殿画壁画,三百里嘉陵一天就画好了。

中国画家在观察景物时,是边走边看,把他看到的好景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凭借记忆,画出动人的作品。从观察到描写,有一个概括和提炼过程,也就是“遗貌取神”。中国近代大画家黄宾虹(公元1864—1955年)说过∶“写生只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因是凭借记忆去画,容易作到“气韵生动”。因对物象的组织结构已了然于胸,作画时,就能挥洒自如,人物顾盼语言,花果迎风披露,树枝欹斜交错,以及山的来龙去脉,水的纵横波淋等等,可表达出動的意趣。

延伸阅读
2021个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社会实践是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
2023-06-11
会议记录格式与范文  文秘必不可少的是工作就是会议记录,那么今天小编带来了会议记录格式与范文。欢迎大
2023-06-06
编辑本人概况姓名:XXX性别:女民族:汉政治面目:团员学历(学位):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联系电话
2023-05-2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个人述职报告格式及例文,供大家参考。2021年个人述职报告格式及范文
2023-05-23
小学生写信格式及范文  我不送您一束鲜花,也不送您一张贺卡,更不送您一个吻。我只送您一颗感恩的心。这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