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两会后新政策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0-08-30 15:20:07

|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向东说,大家在报告里看到,去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就业不减反增,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00多万,就得益于新引擎释放的新动力。

  以下提供一篇工作报告给大家参考!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17件、政协委员提案166件。县政府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加强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政务”。县政务服务中心承诺办理事项办结率99%,单件平均提前5天。加强监察审计督查,深入开展公车专项治理,推行招投标集中规范管理,有效预防和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全国政协会议已于3月3日开幕。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4日上午11时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傅莹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下面整理了2020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下面我们一起爱阅读吧!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增长、民生保障、民企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民生、改革被频繁提及。虽然温家宝坦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这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也凸显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里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

  经济发展

 扩大内需

 外贸出口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报告摘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今年,政府将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解读: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内需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扩大国内消费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流通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导生产和消费的作用。此外,流通网络的完善可以促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亦可以释放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外贸出口

 决不能忽视外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报告摘录:

 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决不能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美日欧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制定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指导意见,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解读: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在欧债危机拖累外需的背景之下,国内贸易尤其是出口企业进入“寒冬”。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受文:虽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只要稳定外贸进出口政策,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我们对于完成今年的外贸任务,实现外贸预期增长目标有信心。据了解,商务部目前已经初步圈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开拓的约30个新兴市场名单,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一些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和地区都包含在内。

 信贷结构

 加强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报告摘录: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温家宝指出,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今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货币政策继续“稳健”,所以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紧张问题还会凸显。监管部门应考虑将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不计入信贷总规模或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内,这样才能保证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小微企业通常缺少抵押及质押物,信用等级较低,商业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大,员工调研及审核的工作量也要大得多,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全国人大代表、旅游峨眉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判断中小企业风险并批量化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主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也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承担的担保等中介费用。

 货币政策

 兼顾稳健增长和控通胀

 

  联动式发展,前提是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已经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基本国策。通过G20政府间合作,中国将促进全球统一市场平台,推进全球自由贸易。

  下半年,区政府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抓好问题整改,用好用活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省政府十六条措施和市政府二十二条措施,着力在扩大有效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夯实发展保障中挖掘增长动能,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报告摘录:

 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比2020年年末实际增长值13.6%略有提升,也比今年1月12.4%的增速提高了1.6个百分点。由此看来,货币供应量将比去年略有放松)。

  解读:

 中央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货币政策总体思路保持稳健,货币供应量只是小幅度宽松,通胀依然是主要顾虑。“经济学中有一句话,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的现象。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量、流通量是控制物价的关键问题,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需要将货币供应量和市场流动性保持在适度水平,通胀也能够降得比较低。”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M2(广义货币)全年增速14%的调控目标难以实现。去年M2增速目标为16%,但最终增速13.6%,低于年初预期,相对应的GDP增速为9.2%。今年GDP增速降至7.5%,对应的M2增速应该在12%左右,“从1、2月的信贷情况来看,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下降,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力不够,在这种形势下,M2增速今年能达到12%就不错了”。

 大部分研究机构:为了将广义货币增速提升到14%的政策目标,央行有必要继续通过下调存准率来释放市场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年内仍有两到三次下调空间。同时,根据M2增长14%计算,今年新增信贷将在8万亿元左右,比去年的实际增加值7.47万亿元增加5000多亿元。

 财政赤字

 8000亿元 赤字率下降到1.5%

  ■报告摘录: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解读: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王雍君: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标准,赤字率3%通常被视为财政安全线。从赤字率的安排上看我国今年的赤字率将低于国际警戒线,虽然从数字上看,今年我国的赤字规模有所缩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财政政策出现紧缩性的信号。

 尽管预算安排上赤字规模有所减少,但财政支出14.1%的增幅高于去年11.9%的预算安排,这充分说明今年财政支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

 文化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GDP增速目标是7%,但完成了6.9%,这是25年来中国GDP增速首次破7。2020年GDP增速目标设在6.5%-7%的区间。回顾历年的GDP增长目标,这是自1995年来首次设置区间目标,十分罕见。这释放了一大信号,中国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了。李克强总理也说,202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严峻。

  ■报告摘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解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文化产业的要求,延续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重点强调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旨在进一步督促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有带动性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其中,报告还提出对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在国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转企改制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要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企业活力,促成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地方债务

 严控地方新增债务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6%、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报告摘录: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银监会将严格控制平台贷款余额。银行业有能力给地方政府一些喘息余地,以避免后者出现坏账问题。银行也可以推迟地方政府偿还贷款的期限,这不会对银行体系构成重大风险,因为这类贷款的质量并不那么坏。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其实,各级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利做担保或者承诺,地方政府毕竟不是企业或者盈利性机构。但是为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地方政府用权力来让银行为一些项目贷款,这样可能产生很大的未偿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要长短期结合,短期就是理清状况、分类处理,长期最好是让更多的地方政府试点发行地方债,缓解地方政府缺钱的窘境。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相关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应贷款,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展期,也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

 民间投资

 落实新36条 出台实施细则

  ■报告摘录: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解读: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陈乃醒: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等相应领域,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预计随着扶持政策的出台,民营资本进入铁路等领域的步伐将会逐渐加快。

 全国工商联: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民营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民营企业遭受的社会压力、市场压力、资源环境压力、生存空间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民营企业受自身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如何破解民营经济的难题,建议设立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让该实验区建立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进入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调整民营企业财税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为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公支出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报告摘录:

 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解读:

 九三学社中央:遏制“三公消费”首先要建立相应制度,制定和实行严格的公务接待报销制度、公务接待网上公示制度、并强化对公款吃喝的监督、将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等等。并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消费”浪费纳入刑法调整,以此来约束官员的公务行为。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要控制“三公”支出,就要让公务员工资、房产公开透明化。公务员开支经费理按地方而言,理应接受地方税务局监管,坚持月度小改、年度整顿的方针,此外还应该积极开展专项“小金库”整治活动,严厉惩处公务员行业腐败现象。“三公经费”与年度考核挂钩,限制经费挪用幅度审批出差费用,各地方领导要制定详细到个人的经费表,包括所在地联系人及电话,回来后上报,要确定好人数及费用用途,不能言明的,按轻重程度进行处罚。

 民生建设

 CPI

 收入分配

 目标4%左右 为价格改革预留空间

  ■报告摘录: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解读: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今年的物价形势应该说比去年要好一些,中央提出控制在4%左右,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今年在稳定物价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比如说消费品中间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怎样降低的问题,报告说得很具体。过去包括蔬菜等在中间流通过程当中成本太高,政府今年这方面要加强管理,打击乱收费、打击投机。

 收入分配

 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报告摘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解读: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和提高居民的收入将是今年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基本民生,是公众密切关注和期待的一项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所以,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期望能够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在初次分配中降低政府税收的增长幅度,适当地控制企业和雇主的投资收益,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应当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福利。“中央已经在制定这个收入分配改革的总方案,期望我们的收入会不断地增长,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会得到扭转。”

 医疗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实行医药分家

  五是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在财力紧张情况下,保障民生力度继续加大。推出新的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又增长10.5%。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展居民大病保险,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报告摘录: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解读: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 我国医保体系是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组成,上述“三险一助”覆盖的人口已经接近13亿,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此外,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参保补贴也在大幅度提升,去年已经达到了人均200元的标准,今年又提升到人均240元的标准,医疗保障水平在持续提升,但医疗体制依然存在尚待完善的空间。尽快地按照医改“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已经具有紧迫性。同时,公立医院迄今还并未实现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相当短缺;医药价格某种程度上失控,医患关系也较为紧张,这些都是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

 PM2.5监测

 绝不靠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

  ■报告摘录: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20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解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PM2.5进入新标准,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水平,正确指引公众健康出行,消除或缓解公众感官与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解决PM2.5问题,必须实现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向控制二次污染,从主要控制工业行业向公共交通、生态保护等众多领域控制转变。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我国可以通过实施淘汰一部分老旧机动车、削减燃煤消费总量、倡导绿色生活与消费模式等来净化空气质量,降低PM2.5浓度。

 楼市调控  

 促房价合理回归 推进保障房建设

  ■报告摘录:

 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要真正使房价降下来,回归理性,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保障房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二是政府不靠出让土地来获得收入,三是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拓宽,对商品房价不断上涨的期望放缓,投资需求自然会消除。现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解决,保障房的建设总量还不够,特别是竣工分配量;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并没有减少,老百姓的投资渠道过窄的问题更是没有改变,病灶未去,楼市调控必然需要继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央行原副行长苏宁:相比于当下执行的限购令来说,中国的楼市调控更迫切需要制定长期的和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来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主要是由投资购房而不是自住需求推动,房地产调控应当限制此类投机性购房,建议政府在长期政策中,可以考虑给二手房交易制定较高的税率,同时审慎研究房地产税的效果,切勿夸大设想。

 教育资源

 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

  ■报告摘录: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报告中提出的“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是对地方财政对教育支出方面的警示,防止地方出现“挤出效应”,即中央多投资一点,地方就少投资一点,总体依然未增。

 对于教育经费分配,钱要用在刀刃上,在学校内部,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要更多地花在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上,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一方面还要注重地区之间的平衡,更多地支持偏远地区教育的发展。把大量的钱用在校车、或者学校教学楼的建设上。虽然容易出政绩,但是改善教育状况最根本的还是学生和教师。目前教育经费的审批在制度上还是有的。但是每一个细节操作上是否合理,公开,每个地方都做的不一样。只要严格按照教育经费审批制度来,这部分是很少出问题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20年达到3.66%。

 推进城镇化

 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放宽

  ■报告摘录:

 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今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解读: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位一体”,其中产业发展是核心,它承担了“造血”功能,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提供了资金和物质基础。城乡统筹要以人为本,重点关注和解决“农转居”的问题,农转居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身份转变后的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产业发展给予强力支撑。

 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北京市现有的近270万农民当中,上百万农民将变成正式的城里人,令人兴奋。一方面,农民变市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而是一个全方位素质的大提高,包括政策的完善、各部门的落实、法制的遵守、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官员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

 农民增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消费,关键是要推动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提升农村地区消费能力,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题中之义。

 我们需要适时适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北京许多乡镇已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但在管理上还是乡镇的管理体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建立适宜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应将乡镇管理体制随之转变为街道和社区体制,园区建设、经济发展也应符合城市特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

 扩大就业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报告摘录:

 2020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并继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

  解读: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艾洪德: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这种矛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难以与高校毕业生发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减少以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表明,普通劳动者技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国家近年来对就业培训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跟需求相比,高素质劳动者供给方面还有所不足,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提高就业培训方面的投入水平,并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对接平台。对于城镇失业率的控制目标,由于该项指标是在城镇范围内统计,且近年来城镇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2%左右,实现今年4.6%以内的控制目标问题不大。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去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又解决64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您还可以再浏览相关资源:

  镇政府工作报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延伸阅读
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入党谈话记录两
2023-06-20
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
2023-06-20
入党志愿书大学新生参考  自入学以来,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与系里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和集体
2023-06-18
建党百年入党心得体会范文3篇  砥砺前行践初心,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斗力量。面对波澜壮阔、气壮山
2023-06-18
入党申请报告精选3篇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