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43所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10-23 09:51:50

|

43所成立的时候,我还是个不谙事理的小学生。但我跟随父母生活于43所的群体之中,耳濡目染,用自己单纯的心灵和直观的视角感悟着周围的人群。当他们的身影在这片贫瘠而富有的土地上默默无闻、不为外界所知地工作了几十年之后,我被深深打动了。

搬迁西安

1970年5月13日,航天四院43所宣告成立。父亲调入43所,我们兄妹也就成了最早的子弟之一。西安,这个陌生的城市,被我们想象成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世界,激动得好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1972年冬天,西安的雪下得特别大。我们兄妹四人,冒着鹅毛大雪,在妈妈的带领下,乘坐火车,举家搬迁到了西安。父亲已在车站等候多时,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哥哥激动地跑过去,想给爸爸一个拥抱,却被重重地滑倒在地。之后,我们在一辆卡车的接送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地处西安市蓝田县普化公社河湾口村的一处山脚下,爸爸指给我们看,那个坐落在山坡上、刚刚修建好的一号楼就是我们的家了。

极目四望,周围除了正在修建的房屋建筑,远看近看,到处都是蛮荒的山粱,寒风中竟很少见得到一丝生机,更找不到我们想象中的童话世界。毕竟是孩子,疯狂地玩耍了几天之后,新鲜感没有了,整天要面临停水、停电、小伙伴稀缺的烦恼。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明白了,原来,我们和那些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四川等城市的父辈们一样,将成为大山里的航天人。

学校

就要开学了,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去学校报名,我上四年级,妹妹上三年级。当时,43所还没有学校,小学生们都要到附近几里外的农村河湾口小学上学。学校破破烂烂的,桌子是大长条木板,凳子是长条凳,房屋四面透风。但老师却非常敬业,早操、早读、算术、语文,该上的课一节也不少,每天早上6点半就得赶到学校上早操。天不亮我们43所的子弟就相互搭伴,迎着瑟瑟寒风,绕过坟茔,踩着圆木搭起的小桥,颤颤悠悠渡过湍急的河流去上学。不知有多少次,我们被突然暴涨的山洪袭击,几乎没了性命。我们却入乡随俗,放学后,一个个像小野猴似的,爬山上树打板栗玩土堆沙,乐不思家……在这里,我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山里娃”。

五年级时,学校提出应该给孩子们加英语课了,但农村没有英语老师。43所就派陈老总去支教,她就成了我们的英语启蒙老师。后来,我在大学时英语还算可以,总认为应该归功于陈老师。陈老师要求很严,为了能够过关,我们就发明用汉语注解英语,而被同学们注解出的中国英语,却是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了。比如,英语“毛主席万岁!”(“Longlivchairmanmao!”)被我们标注成了“狼来了戴草帽!”,谢谢(“Thankyou!”)被我们注解成了“三克油!”,“yescerday!”也就注解成了“噎死他爹”,初学时的记忆,怕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了。

六年级时,43所有了自己的子弟学校,一座建造在坟地之上的二层楼校舍,宽敞明亮,还有水泥操场、水泥乒乓球案子,比起农村学校不知要好上多少呢!可当初我们班却仅有五名学生。

吃水问题

在山里,感觉最奇特的就是吃黄泥水。

我们吃的是河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大人们自己动手在高山腰上建起了一座高位水塔,要靠电动抽水机才能把河水抽入水塔。建所初期,为了满足生产用电,家属楼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停电停水。所以,家家户户都备有蜡烛,还会提前接水,用水缸和大小不等的铁桶、铁锅盛满黄泥汤的水,然后用明矾在里面搅动搅动,泥土就沉淀到了底部,上面就是用来吃喝的饮用水,还很清澈呢。

记得有一天,天气很热,尘土飞扬。放学回来的哥哥浑身汗渍,放下书包就在水池里痛痛快快地洗了起来。爸爸厉声喝道:“停水了,你把一池子的水全弄脏了,明天吃什么?”我哥心想,凶什么呀,不就是一池子水嘛,至于吗?一气之下,他拔出皮塞把水放掉了,然后,拎起小桶就出了家门,爸爸怎么喊也喊不住。

天慢慢黑了下来。大约两个多钟头,哥哥才满身泥浆地回来了,像头斗牛似地看着父亲,把剩下小半桶的水往厨房一墩:“我把水给你找回来了!”望着我哥那杠头样儿,差点没把我爸气背过去,挥手就给了他两下。少不更事的哥哥哪里知道,饮用水之后,还有衣物要洗,还有厕所要冲啊!

大班车

我们的衣食住行全在山里,交通也十分不便。要想进城,只有乘坐一月一次的大班车了。

最早的大班车是大卡车。上学期间,我们很少进城。偶尔放假,父亲说要带我们进城,那个激动劲啊就别提了,一晚上都在做梦,生怕睡过了头。

冬天,人们穿戴严实,站在大卡车上,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却仍然乐不可支;夏天,迎着骄阳,任凭微风把脸庞吹木,但却惬意地感受着特殊的凉爽。

山里山外温差很大,且天气多变,早上6点多出门,自然要穿戴暖和些;可赶到城里,已是艳阳高照,只好脱去大衣,抱在怀里。遇上下雨天,人们就要穿着雨衣雨鞋,拎着小筐小篮,进城后却发现,人家城里根本就没落雨!城里人拿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们看——哪里来的一群怪人!你想想,太阳高照的城市,我们穿着雨鞋披着雨衣抱着棉袄,手里拎着大包小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啊!

后来,山里陆续建起了幼儿园、小卖部、卫生所,基本满足了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当然,条件还是相当简陋的。逢年过节,我们仍然会坐班车进城采购年货,包括我们做新衣服的布料,大班车就成为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看露天电影

山里生活十分单调,但所领导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改善,经常为职工家属联系放电影。四号楼与五号楼之间的一片空地上,就是我们的露天放映场。

有电影看!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消息,要不了多长时间,不仅全所职工家属知道了"就连方圆数公里以外的老乡也会闻讯赶来,像赶集一样热闹。他们就地取材,—人搬上半块砖头当凳子,看得是又哭又笑,凄凄遑遑。但多数情况下,单位的大人们是看不到电影的,他们要工作,要加班,有干也干不完的事情要做。早早地吃过饭,孩子们就会拎着小板凳去电影场占座位。满场子就数孩子们热闹,尖叫声、打闹声此起彼伏,还会趁着电影开场前做各种动物手势,投射到银幕上,那叫个美啊!

记得那时,单位里有过两个部队,一个是211建筑部队,后来是警卫连。单位对他们非常尊重,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正中间。一次安排,之后就约定俗成:电影场中间的一段位置,是留给解放军叔叔坐的,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被其他孩子撵走:“这是留给解放军叔叔坐的,你不能占!”大家就以解放军叔叔为中心,往两边排,早去的在中间,晚去的在两边,秩序井然,从小就知道军民鱼水情。

买过冬蔬菜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个影子,很少待在家里,所有的家务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忙家务,忙工作真是太辛苦了。当然,我们那时并不知道父亲在外面忙些什么。他总是早早地离家,很晚才回来,

回来后,胡乱吃上几口饭,就躺在床上呼呼睡着了。

我就很替母亲打抱不平,母亲告诉我:山里没有蔬菜,为了让职工吃上好一点的过冬菜,他这个总务科长总要亲自带人去外地挑选冬菜,然后一趟又一趟地从外地往回押运,翻越秦岭山,那是很危险的,有几次还翻了车,差点没了性命……

因为没有办法储存,加上气候多变,拉回来的瓜果蔬菜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分到职工手中。接到通知,职工家属们会自觉地排起长队,等待购领自己登记的那份物品。因为天气变化无常,道路不好,且没有通讯工具,说好的时间也只能是个大概。人们就用自己家的小筐小篮排队,或是留下孩子站队,估计着车快到了,才从家里赶出来回到队伍中。我记忆中,什么部分,大米、白菜、土豆、大葱、西瓜、苹果、橘子等,全要从外地往回运,然后备家就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确保这些物品不要过早吃完了,而我们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就是白菜和土豆了。

洪伯伯的微笑

晚上,一群孩子还在外面玩耍。突然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围了过来:“还不回家啊,不要太晚了噢!”然后,轻轻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那个高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就消失在了夜幕里。

我问小伙伴:“他是谁啊?”

“你连他都不认识?他是咱们这里最大的官儿——洪伯伯啊!”原来是他!

我想起来了,那个普通的如同孩子般,站在雨天排队等车的人就是他。在长长的队伍里,他谢绝人们的好意,同职工一道,迎着凛冽的寒风,等待着分购山里过冬的蔬菜;每天晚上,他都在生产现场忙碌,他对单位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他还和职工们一道肩挑背扛,铺路、修桥……孩子们说,洪伯伯可好呢,他的微笑可甜哪。从此,洪伯伯那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就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以苦为乐,笑对时艰,今生今世,受益无穷。

大庙摆摊

我们与水陆庵大庙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听父辈们讲,当初创业的指挥部就在大庙里,而当年那幅写在大庙门框上的对联却成为历史的经典,“身在大庙胸怀全局,脚踏青山放眼世界”,这就是43所创业者们的博大情怀。

听附近老乡说,想当年破四旧厉害得很,本来有人带头要把大庙给毁了,但因为大庙里住着一群神秘的“17号”人,还有当兵的把守,就没有人敢去砸水陆庵庙宇,也因此保住了陕西省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也为日后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为此,当地村民非常感谢43所的人。

水陆庵坐落于秦岭山脉的王顺山脚下,山水环绕,古香古色,这座千年古刹,不论何时,年景好坏,它都永远是一片绿洲,高山仰止,洪水退却,真乃一处风水宝地啊。庵里保存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壁塑群,共有各种艺术价值极高的大小泥像三千七百多尊。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前后五天,这里就会聚集许多游人和信徒,摆摊设点,烧香磕头,祈求安康,当地人叫“过会”。

过会的时候,村上领导会通知43所,并诚恳地邀请17号人前往,为了表示感谢17号人在保护大庙中的功德,当时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说是17号的,门票就全免。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市场经济崭露头角,所团委趁着庙会期间开展一些有偿服务,搞点小收入,比如用氢气充气球来卖、倒卖点小日用品等,收入作为团员活动经费。收摊时,组员们会买上几根甘蔗来犒劳自己。回到办公室,大家围坐一圈,一边津津有味地啃吃甘蔗,一边天马行空地神侃特侃几天来的所见所闻,好不开心!突然,小朱大叫起来:“哎呀,我的牙呢?”

“牙不是长在你嘴里的嘛!”

“我是说我的假牙!”小朱张开嘴巴叫大伙儿看,组员们才恍然大悟:“小朱把假牙给吃没了!”

“赶快找啊!”人们快速下楼,在吃过的甘蔗堆里翻江倒海一番,结果无功而返,“朱啊,你是不是把假牙当甘蔗咽肚了啊?!”大家这个乐啊,寂静的山野回荡着一群年轻人的欢笑声,经久不散。而那个刚从北京大城市来到山沟沟里、面对沉寂的山野发出疯狂嚎叫、几乎无奈到了极点的青工小张,也被这个自寻快乐的群体感动了,他忘记了几天来的沮丧,第一次露出洁白的牙齿,灿烂地笑了。

阳光下的微笑

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工作之余,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还在煤篷里养了好些只鸡。每到吃饭,她总要把鸡逐个地夸耀一番。临了,换来的却是爸爸、哥哥和我们姐妹揶揄的笑声。母亲就显出愠怒的样子:

“好,等鸡下了蛋,你们老的、小的都别沾,我一个人吃!”

望着母亲那认真的样儿,我们禁不住偷偷地笑。

没过多久,厂里张贴出一道禁令:凡本厂职工、家属不得饲养家禽,如有违抗,加倍处罚!回到家,父亲打趣地说:

“老婆子,看你的鸡还能下几个蛋!哈哈哈哈……”

“妈妈,你的‘故事经’念不成了吧?”

“其实呀,咱妈的‘资本主义尾巴’早该割掉,我们也好饱餐一顿!”

父子们一唱一和,可把母亲气坏了。她像个孩子似的,撅着嘴气呼呼地说:

“好哇,你们老少串通了来气我。我这就去把鸡埋了,咱们谁也别吃!”她真的气走了。父亲却宽慰道:“你妈不过是吓虎吓虎我们,她才舍不得埋掉呢!”

可是,三天后,鸡果然不见了。难道母亲真的把它们埋了?多可惜呀!父亲沉不住气。

“老婆子,你把鸡藏到哪里去了?”他盛上一碗饭讨好地递了过去。母亲把头一扬:

“哼!再讨好也没用了。告诉你,这些天呀,它们早烂在泥里了!”看来,母亲是来真格的了。我们这个气呀,那时,我们生活在山里,吃菜买粮全靠山外运回,物资非常匮乏,孩子们一个个跟馋猫似的,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好端端几只大肥鸡没了,能不生气吗?!

作为一种弥补,母亲每星期总要走很远的路,到乡下买十来个鸡蛋回来。日子一长,那七只鸡的诱惑也就淡漠了。可所里零零星星又冒出养鸡户,母亲也变得活跃起来。她唠唠叨叨地说:养几只鸡又怎么了?我勤打扫点不就行了。又不是养猪、养牛什么的。再说,窝在这山沟沟里,还能干些什么呢?听到这些,我们也对母亲表示起同情来。可一想起那七只肥大的花母鸡,气就不打一处来:哼!还说鸡,再多也要被你活埋的!听到我们的抱怨,母亲只神秘地一笑,没有答话,我们想,莫非母亲又要“东山再起”了?

果不然,一夜之间,她竟然买回了十只鸡!可我们左看右看,总觉得其中那七只很眼熟,就跑去询问。母亲却把手一挥,“去去去,你们这些没良心的,都跟你爸一个鼻孔出气!我呀把你们埋了也不会埋掉它们的!”原来母亲是把鸡转移到附近老乡家了。怪不得她总要跑到农村“买”鸡蛋呢!

母亲哈哈地笑着,那喜悦之情就像雨后的阳光般灿烂。吃过晚饭,她把十只鸡分装到两个大铁笼子里,吃力地拎着走出家门。我好奇地追问她干什么去?母亲把手在空中一挥:“牧鸡去!”

牧鸡去?没听说过。我想问个究竟,可母亲已经走出楼道,径直朝山坡走去。望着母亲那乐观而不知疲倦的身影,我摇着头,甜甜地笑了。母亲乐观向上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不会停歇的步伐感染了

我,之后,不论工作再劳累、家务再繁杂,我都会积极应对,乐观处之。

共产党员,上!

许多年了,我心中缠绵着一个故事,如磐石般,骨铭刻心。今天,留存在我心灵深处的那则故事再次泛起,提示我,将它变成文字,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那是一个繁星点点、景色宜人的夜晚。那年,我虽然还是个学生,但却第一次感受了死神的恐怖,也亲眼目睹了选择的神圣:有时,只那么一两步,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坐标,称量出人的灵魂来。

那夜,满天的星斗镶嵌在洁净的秦岭山上空,天气干渴,微风袭人。

突然有人喊着:快救火啊,油库着火了!

循声而望,浓郁的黑烟下,火光早已映红了天宇。

理智的人们没有忘记拨打119,可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火警最快速度也要等两个小时以后!

时间就是生命啊!人们纷纷冲出房门,有的端盆,有的拎桶,有的拿筐,一齐向山下冲去。但面对凶猛的火势,那一盆盆的水、一筐筐的沙土只在浓烟火海中冲出一股股热浪,火势便又一浪高过一浪了……而那个临时油库的上方就是43所的家属住宅楼,如若油罐发生爆炸,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焦急、无奈、恐惧开始环绕在人们的四周。油库究竟还能支撑多久?人们的脑子一片空白,死神似乎已经来临。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洪钟般传了过来:共产党员,上!这声音,并无惊天动地之势,但却如炸雷般富有震慑力。人们学了他,纷纷拿来棉被,浇上水,披在身上,如巨龙般,一个接一个地冲入火海,用他们血肉之躯与烈火抗衡。被子烧着了,出来,浇上水,再冲进去,奋力堵住排气阀,又拉来干粉灭火剂,向油罐边的大火喷去。

大火终于扑灭了,油库得救了,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保住了。疏散到后山坡的妇女和儿童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当消防队赶到油库时,火已经被职工们扑灭了,消防队官兵简直不敢相信,连连称赞:“你们真是了不起!了不起啊!”

那一夜,因为我的参与而激动不已。那团火光始终点燃着我记忆的灯芯,“共产党员,上!”一个熟悉而坚强的声音,一条用生命筑起的长龙,如一座终生畅通的桥梁,踏着它,人们感受到的是集体的力量。

逝者如斯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老人的一句名言。每每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们为航天事业而奋斗的父辈们,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震撼着我的心灵。

总听人们谈起老李师傅。说他一直闷头工作,很少走出大山。他是一名单职工,家属没有工作,一家五口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生活十分困难。那年,他病倒了,送进医院的那一天,是他第一次出山。可是,他的生命迹象却早已画上了休止符,永远无法挽回。临终前,组织上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要了?他说:“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过烧鸡了。”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们无不落泪,马上派人进城去买。可等人们把烧鸡买回来时,老李师傅却永远地走了。老李师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说过豪言壮语,但他甘守清贫、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航天事业打造出的精品,却是对生命价值最好的诠释。

我也会想起我的父亲,那个在总务后勤保障部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人。搬迁田王新区后,43所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父亲却突然病倒了,一病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医生说采用透析可以延缓生命,不过造价很高,要单位批示(当时医药费是单位全包的)。这话不知怎么被父亲听到了,他悄悄对母亲说我的病情不要告诉孩子们,也不要去找领导。所里正在发展时期,经济紧张,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我不能向所里伸手,用十几万元钱来延缓自己的生命,而且最终人还是要走的。这样做不好。

这些话,直到父亲永远地走了之后,母亲才告诉我们。母亲还说,你爸爸要你们原谅他,说他是个粗人,没有文化,当兵、打仗、干总务……对你们过于严厉,也不懂得教育孩子,叫你们对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像他……我们的泪水早已落满面颊。想起父亲面带病痛的微笑,我们的心疼痛难忍。

我还想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工。她上有老,下有小。就在大年三十的那一天,型号任务激战正酣,时间就是生命,全所上下必须确保型号,确保交付。三十晚上,她久久地徘徊于二、三区的门前,一边是身患癌症需要陪护的老父亲,一边是年近八旬眼巴巴站在窗前眺望和期待儿媳归来的老婆婆。面对犹豫中的女儿,老父亲宽慰她:好好工作,不用挂念,我们都很好!其实,为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精力的老父亲,正在与死神进行着抗争。而那位与她相处近20年的老婆婆,每天下班都会在窗前望了又望,期待着儿媳妇回来为她洗衣做饭测量血压。

苦思冥想中,她终于舒展开了眉头,对呀,带着婆婆回娘家。老中青三代人一同吃过年夜饭,第二天,她就和工友们一道投入到紧张的型号生产之中。当成功的喜讯传来时,那位老父亲啊,却含笑九泉,永远地长眠于鲜花翠柏丛中。

企盼

八月的骄阳,火一般烧烤着航天新居。还未长成的树木,环绕在别致优雅的宇航中学门前,虽然娇小,但却漓馨自豪。

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正双目盈泪,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校门口的大红喜报,还自言自语道:“我们航天人终于有这么多孩子考上大学了啊!”

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曾经蜗居在大山里长这二十多年的43所人!是的,时代变了,不仅我们的航天事业有了飞速发展,就连子孙后代也有了正规的学堂,终于可以圆了上大学的梦想。

当年的父辈们,有的是解放军官兵,有的是风华正茂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一头钻进秦岭深山,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废墟之中建起了中国航天复合材料研究基地。

整日忙于工作,他们根本无暇照顾儿女。几个家属便将这些航天人的后代拢在一起,从刚满月的婴儿,到学龄前儿童,全部收在一个班上。大字不识一筐的家属们就教孩子说顺口溜,唱儿歌,这就是孩子们所能接受的启蒙教育。

到了上学的年龄,单位却无自己的学堂。孩子们只好每天步行几里路,到附近的农村学校上学。许多大哥哥、大姐姐被父母从城市接到基地。由于山村学校班级不全,本该上五年级的,却只好委屈自己,“蹲”上一年,跟着四年级的弟弟、妹妹同在一个班级;有的又连跳两级,从五年级一下子升入了初一!

为了航天事业零的突破,父母们几乎忘记了孩子们的存在。直到要为孩子们选择上山下乡,还是继续读书时,他们才开始动动脑筋。由于地处山沟,无第二就业选择,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许多子女不得不初中毕业就下了乡……

恢复高考后,父辈们用期待的目光将子女送进考场。他们曾经是军人,后来,有的成了工人,有的成了技术人员,有的已成为固体发动机及材料专家。他们期望着儿女也能园了上大学的梦想。

自然,除了几个佼佼者外,他们的子女全都名落孙山。父辈们在遗憾之余,终于冷静下来:孩子们接受教育原本先天不足,临时抱佛脚,又怎能经受得住严峻的考验!面对失落的孩子,他们多少有些歉疚:孩子们跟随我们,失去得太多了!

而孩子们却从父辈那里承袭了坚韧顽强的品性,落榜不落志。参加工作后,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百倍的努力弥补落榜的遗憾。于是,他们一个个走进电大、职大、函大,也便在心中然烧起科学的火种:即就是当工人,也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今天,面对一群幸福而快乐的第三代、第四代人,我们循着航天人艰苦创业的足迹回首往事时,不禁要想,父辈们为什么能够扎根山野荒漠,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他们的声音就萦绕在我们身边:

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甘守清贫,不图别的,只图祖国航天事业早日腾飞于世界先进之林,只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这就是父辈们无怨无悔的人生,这就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无法给予的,是中国进向世界的秘密……

责任编辑 兰宁远

延伸阅读
高一学生入团申请报告模板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需要使用申请的场合越来越多,利用申请书我们可以
2023-05-30
学生积极入团申请报告范本五篇  通过听课我认为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
2023-05-27
青少年入团申请报告四篇  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接班人
2023-05-26
高中学生入团志愿书锦集五篇  如果我被录取了,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用力求完善的态度来完成团教给的任
2023-05-22
学生入团志愿书借鉴3篇  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按照团的章程,认真履行团员义务,按时交纳团费,
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