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信息化强国“取经”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10-25 10:10:31

|

信息化是当前和未来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国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亚洲信息化建设的强国,无论从信息化战略规划方面、还是信息立法、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做法。

【实力篇】我国与日韩新存在较大差距

与日韩新三国相比,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信息化协调工作艰巨复杂,使得部门利益分割和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再加上数字鸿沟严重,尽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良好,但全社会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还需时日。

1 信息战略和政府支持

日、韩及新加坡紧跟国际步伐,把社会问题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导向,从社会中各种人群的应用去考虑,进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日本政府在90年代末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后,就提出了“建设高度信息化社会”的IT立国战略。2003年7月,以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为部长的日本信息技术战略总部通过了《E-Japan战略II》,对日本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把信息化建设转向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上来。2004年3月,日本总务省召开会议并确定了《U-Japan战略》(下称U战略)。明确在2010年让国民100%能使用高速和超高速网络,让80%的国民能利用ICT解决需要解决的课题并体验到ICT有安全感。

韩国政府于1995年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建设计划,制定了《促进信息化基本法》和《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目标是实现全社会最普遍需要的信息服务。如今,通过实施一系列整体信息化发展规划,韩国与美国的信息技术差距已从2003年的2.6年缩短到目前的1.6年。

到目前为止,新加坡信息化建设蓝图已经更新了5个版本。最新的是2006年6月,新加坡IDA(信息资讯发展管理局)向全球公布的“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它确定了未来10年将实现的6大目标。这一计划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使命出现的。

而我国也已经多次出台信息化规划,显示出信息化已经由从前的自发建设转变为统一框架下有目的的系统建设。尤其是,2006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十五年中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 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管理

相比日、韩和新加坡的管理机构而言,我们的管理尽管是统一由一个部委来管理,但仍存在下设机构混乱和管理错位的问题。

在互联网普及率上,我们和三国的差距比较大,我国只有7.2%。而韩国的宽带普及率高达73%,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在电脑普及率上,我们的城镇数据和上述三国差距不是很大,但总体上看就无法比较了。所以,中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应该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四国都有稳定的管理机构。日本分管信息产业的有分管通信运营与服务的总务省和分管研发和制造的经济产业省。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信息化建设方向的高度集中,并可以相互促进。目前,新加坡各级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均有CIO,且都有IDA派驻的业务人员,CIO和派驻在各部门的IDA官员,业务上直接向提供服务的部门领导负责,技术上向IDA报告。这一运作方式的优势在于: 有利于确保战略发展方向,自上而下地贯彻规划和计划。

在信息化管理上,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管理职能分散,给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法规、支持研发创新、引导市场走向、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带来很大困难。

各省在管理机构上仍存在不统一问题,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盲区。

3 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

我国和信息化强国相比,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离全面推广信息技术的局面还很遥远。

2000年日本国会通过了《信息技术基本法》,在此基础上日本IT战略本部于2001年5月提出了以普及高速因特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目的的“e-Japan重点计划”修订案,其中心内容是减少加入信息事业所必须的许可手续,以促进IT事业领域的竞争。2001年10月,日本总务省又提出了《全国宽带构想》的实施方案,以扩大IT技术应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韩国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确保信息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首先,建设教育网络应用设施,普及教育信息化。其次,实施国民信息化教育,扩大信息化范围。第三,实施宽带互联网普及服务计划。

新加坡政府不是单纯地发展基础设施,而是将“修路”与“跑车”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新的应用。主要采取: 第一,政府公务员必须应用IT技术和网络开展工作; 第二,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第三,推动全民IT应用战略。

通过10多年来对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不懈努力,信息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主要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金”字工程在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电力、石油、机械、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应用深入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初见成效; 企业管理信息化效益显著,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电子政务加快步伐,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正在形成; 城市信息化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给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带来实惠。

4 信息人才与创新

我国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拥有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三星、索尼等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日本人才战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2006年前培养精通ICT、环境、生物、纳米材料等尖端技术的人才240万,确保企业需求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技术人才; 第二,启动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建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第三,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世界大师级的顶尖研究人员,培养社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日本每年都有近千亿美元的巨资支持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

韩国为了促进IT产业发展,建立了战略领域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和协调体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发展基础学科; 努力在海外培养人才,并大力吸引海外人才,也派遣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自主创新和开发为主。韩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发与生产不脱节,“研发以致用”。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为了解决IT人才问题,一方面IDA联合其他单位展开招募之旅,吸引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并鼓励他们留下,成为新加坡公民; 另一方面,也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新加坡的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主要是通过扶持国家研究机构,带动企业科研,形成科技园区。

我国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这几年,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数字音视频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

5 信息法规环境建设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

日、韩及新加坡的信息立法比较完善,解决了一些资源共享、三网融合、数字鸿沟等难题。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国家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立法,特别是针对我们国大人多、数字鸿沟严重、部门利益分割难等国情,通过立法调解是最佳途径。

【问题篇】我国信息化的五个薄弱点

我国无论从信息化战略规划方面,还是信息立法、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1 战略规划方面

● 规划时间较长

纵观日、韩和新加坡三国的信息化规划,可以看出早期的战略都是1~3年的短期战略。

● 规划目标过于趋同

我国东西部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如果目标一致,即使标准折中,由于西部差距太大,也很难实现,而东部发达省市的信息化规划就会站位偏低,影响本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 缺乏创新目标量化细节

我们国家的信息规划确实提出了创新机制,但在创新责任、创新目标以及目标量化上还不够具体,特别是目标量化细节应纳入战略议程。

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利用

●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

当前,部分组织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领导者的政绩工程,在信息化方面争取巨大投资,采购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却盲目建设,导致严重的技术高消费,使营运绩效十分落后。

● 设备淘汰周期过短

目前,一些组织的设备淘汰周期过短,不少设备闲置不能发挥作用,缺乏二次利用机制。国家应该出台计算机的二次利用规划,把淘汰的电脑再分配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推广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 投资结构亟需调整

企事业单位愿意出钱买电脑,但拿钱买软件就觉得不值,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投资结构极不合理。

● 城乡存在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令人触目惊心,农村的计算机拥有量很低、农村的宽带网络设施还不健全。

3 产业规模和整体布局

● 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

我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没有能和微软等软件巨头一拼的拳头产品,竞争力明显不足。信息服务业也随着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平衡而表现形式不一。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弱小

由于技术引进风险小,我国本土IT企业大多把资金花在技术引进上,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相对较少;外资企业更是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直接从本国“买”技术。造成集成电路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 整体布局失衡

在缺少核心技术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借鉴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早期加工贸易模式,选择切入产业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制造业。但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不断涨价,这种低成本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新增加的成本无力消化。

4 信息管理体制和人才建设

● 信息市场管理混乱

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各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缺乏执法依据。如果这种市场长期混乱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产业的快速发展。

● 忽视了内部信息化教育和培训

在人才管理上,国家把精力放在了大学的信息教育培养上,而忽视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信息化培训。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奇缺现象十分普遍,解决这一难题的惟一出路就是通过内部信息化培训来解决。国家人事、劳动和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应该把这项工作纳入到考核、认证和管理范畴。

5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 信息化建设在立法上和国外差距较大

信息化建设如果不搞立法,那么就容易产生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部门利益分割就会十分严重,三网融合的难题就很难破解。我国的重复建设和数字鸿沟现象严重、资源整合和共享困难等问题一直没有破解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立法。

●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信息技术标准是无形资产。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多的标准没有完善,即使出台了的一些标准,执行的力度和效率也不够。

【建议篇】借鉴国外经验对症下药

参考日、韩、新加坡等国的做法,针对我国信息化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以便缩小和亚洲各信息化强国的差距。

1 构建短期信息化发展策略

● 制定重点发展领域的短期战略

中西部地区要在有限的项目上寻求重点突破,充分调动、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发挥本地所具有的最大优势。特别是要制定好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可针对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制定短期的发展规划,以保证国家整体信息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

● 战略规划要凸显目标

国家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一个15年的规划,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战略中并没有提及过多量化的数据指标。所以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应把标准类规划做成宏观的,把领域中的规划具体化。比如进一步把国家这个宏观的15年规划细分成5个阶段性的短期规划,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并尽量凸显目标和考核细则。

● 战略规划对创新目标方面要进行量化

我国已经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把创新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规划中如果只喊创新口号,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比如,某一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或者集成芯片的研发,不创新就得用Intel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把目标就定位在两年突破研究某一芯片技术,创新的结果可能会更好,也符合信息系统中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当然,创新环境、创新机制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2 创建国家资源管理体系

● 建议重点领域信息化投资项目国有化

从信息化的项目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信息化的成败。建议重点领域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应纳入国有管理和国家投资,特别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新加坡等国的做法是将这些项目建设国有化,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各运营商租赁这些资源,这样可最大限度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 信息平台、共享领域的项目建议纳入行业审批范畴

一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涉及软件的开发,还要关系到硬件、人才等具体问题。如果把重大项目的立项纳入到行业的审批范围,从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严格把关信息平台和共享领域的项目审批,就会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组织内的资源共享,实现各领域的互联互通。

● 建立行业信息设备登记、淘汰和二次利用制度

国家应该责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信息设备进行登记备案,对预淘汰信息设备进行合理调配或再分配,充分利用废旧信息设备资源,解决我国数字鸿沟严重的难题。同时,二次利用也可减少电子垃圾污染,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

3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 加强政府部门的带动作用,引导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

我国应该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化和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用法律或制度约束各领域尽快建立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和网络化。政府信息化建设好了,各领域就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形成良性循环。

● 加强政府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国家应下大力气推动政府上网工程。对于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国家除了重点扶持以外,不要放松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防止将来难以整合。宁可不上马信息系统,也不能放松标准的约束。

● 逐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一,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进入乡村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扶贫帮困数据库建设,有效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第三,大力普及信息知识,加强信息技术、信息开发、信息利用的培训工作,提高信息贫困者的信息化素质,确保信息贫困者能够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 第四,在信息扶贫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联合国和信息富国的帮助。

● 发挥广电网作用,加大农村信息技术宣传与推广力度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当前最现实的就是继续发挥广电网的作用,定时开播农村节目,要拨出一段时间允许县办农村节目,实在没有条件的至少要办在地区,这样可以贴近当地农村实际。

4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 制定符合实际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从长期来看,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产品比例。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要创造适合核心技术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为了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可以考虑对产业群落的分布做好规划,然后加强舆论宣传,使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各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 对信息产业增加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政预算比例投入到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之中,特别是对一些关系产业命脉和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的核心技术,政府必须舍得投入。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产业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投入。所以,我国也要适时找好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作用,实现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 突出发展重点,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要突出重点领域,特别是像集成电路等产业关键领域。国家可有意识扶持像海尔、华为这样的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500强企业。然后通过这些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推动全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科学设置信息产业系统的管理机构

建议国家从省到市到县建立完善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要参差不齐、五花八门。县(市)级也有必要成立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以推动基层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 依法加强对信息市场的大力监管

信息产业部门应尽早出台市场管理的统一规范,成立行业管理组织,把电子信息产品的有关市场管理纳入到依法行政的范畴上来。

● 制定灵活有效的培训机制,强化内部信息技术培训

结合我国的国情,各领域如果把信息技术纳入到持证上岗的范畴,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要加强切合本地实际的内部信息化培训,以解决本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难题。

6 走信息化立法之路

● 出台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法规

日本和韩国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法规和制度。我们国家在信息化立法的进程上起步较晚,范围较窄,导致了严重的资源壁垒和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当前已经到了立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应出台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信息技术在政府机关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

● 制定相关行业的信息标准

在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本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将规范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考评机制

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考评机制,把信息化评价从“投入为主”转变为“绩效为主”,使我国信息化建设规划科学、管理规范、发展健康。

延伸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干部2021最新述职述廉报告,供大家参考。精品文章《村干部xx最新述职述廉报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军人述职述廉报告例文2020,供大家参考。2021军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供大家参考。安全生产管理个人述职述廉报告时间转瞬
2023-06-21
2020镇长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我叫xxx,现任双溪桥镇党委委员,今年经镇党委、政府工作分工,分
2023-06-21
职工个人在岗工作感想体会总结3篇  通过书写工作总结,找出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的去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