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沿线近代矿业资源型城镇的历史研究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10-11 09:43:55

|

摘要:自1898年以来,随着铁路运输、工商贸易的发展,胶济铁路沿线站点逐渐成为人口物流集散地,并因各自区位、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城镇。近年来,由于铁路站点的重置和矿产资源的殆尽,众多“因矿而兴”的城镇正处于职能转变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论文以胶济铁路的修筑和煤矿开采运输为线索,对矿业资源型城镇进行历史研究,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城镇景观与建筑的角度考察此类型城镇发展演变的规律,为后续历史价值的评估与保护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胶济铁路;矿业资源型城镇;发展演变

Abstract:Since 1898,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 and trade, the stations along Jiaoji Railway gradually became the population and logistics concentration spots. In addition, depending on their respective geographic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cities and town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characters came into being.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station relocation and mineral & resource exhaust, many cities and towns“flourished because of the mines”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function transform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protection. With the building of Jiaoji Railway and coal mine development & transportation as the line,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mineral resource cities and towns and investiga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disciplines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from the spatial form, township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evaluating future historical values and formul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Jiaoji Railway;mineral & resource cities and towns;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4-35(8)

作者简介:邵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辜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成于1904年的胶济铁路是东达胶州湾青岛、西抵内陆省会济南、横贯鲁中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当时德国进行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铁路交通的进入打破旧有山东城镇格局,在胶济铁路沿线兴起大量“因路而兴,因商而兴,因矿而兴”的近代城镇群。其中既有成为近现代中国重要交通枢纽型城市的青岛、济南,也有成为工商贸易型城镇的辛店、即墨等,还有发展为矿业资源型城镇的坊子、洪山等。

近来,随着胶济铁路的站点重置、矿产资源的利用消耗,众多“因矿而兴”的矿业资源型城镇处于不同程度的经济衰败与城镇职能转型期。一些近代历史上遗留的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城镇格局风貌,在这次变革中,或因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或因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足,正在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因而亟须从近代大量的历史信息中找寻矿业资源型城镇发展的主线与特征,为后续历史价值的评估与保护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1胶济铁路与沿线城镇概述

1.1胶济铁路的修筑与运营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败北后,中国门户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列强纷纷涌入,当时以英、法、美、俄势力最强。后起的德国亦迫切希望在海外掠夺殖民地,以巩固和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实力。因此,1868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斐迪南•李希霍芬肩负地质调查与情报刺探的使命,从上海开始,溯运河而上,纵横大半个中国,在考察山东半岛后,提出胶州湾是最佳的侵略目标,“欲图远东势力之发展,非占领胶州湾不可”,“夺取胶州湾后可以把胶济路的修筑以及这一地区煤田的开采都置于德国势力范围内”。①

鉴于李希霍芬的意见,德国拟定占领山东胶州的决议。1897年11月1日,曹州“巨野教案”爆发,德国以此为由,占领胶州湾。在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在1898年3月6日与德国公使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允准德国在山东蓋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经过莱芜县到济南府”,和“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矿等”的条款,德国获得在山东修建铁路与开采煤矿的权力。

1899年6月,胶济铁路开始勘测,9月23日从青岛正式动工。1901年4月9日,青岛至胶州段修成。1902年6月,修至潍县。1904年6月1日,修达济南,全线通车。胶济铁路干线全长394.06公里,沿线有大小车站55处②。(图1)

此外为掠夺山东矿产资源,1903年还开工修建张店至博山的张博支线和淄川至洪山的淄洪支

线②。

胶济铁路的开通“不仅在(胶澳)殖民地,同时还在其广大的腹地上产生了迅速增长的经济影响力”③。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当年即运送旅客80万人,货物31万吨,铁路运营收入191万元。到1913年(德占期末),铁路运送旅客已达131.7万人,货物达94.6万吨,铁路运营收入413万元,收益较1905年增加1.6倍④。

1.2胶济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起与类型划分

“一条(铁路)交通线所经之地,往往给沿线的重要站点带来巨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使之成为人口物流集聚地,继而为此处的居民提供从事贸易、手工业等非农业的条件,从而最终形成城镇”。在铁路运输业和沿线地区工商业的促进下,胶济铁路沿线新兴城镇相继崛起,如青岛、张店,而传统城镇的规模也因生产和市场的扩大而日益扩大,如济南、潍县(现潍坊市)。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和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同,经过一定时期发展后,铁路沿线城镇呈现不同的功能类型⑤。

1.2.1矿业资源型城镇

德国修建胶济铁路的目的之一便是掠夺山东富藏的矿产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煤炭的攫取。胶济铁路横穿山东两大煤田之一的鲁中煤田,沿线矿产均被不同程度开发,而与煤矿开采、运输相关的近代矿业城镇也相应形成。由于开采的矿区多位于淄川、博山、潍坊一带,因而该类型城镇也集中于此,典型者有坊子、洪山、张店、淄川、博山。(图2)

1.2.2新兴商贸型城镇

铁路运输业的出现促使那些位于四野中心的站点成为乡村、市镇商品贸易的基本场所。但这类站点一般只能发展为地方商业服务中心,即市镇,如杨家庄、谭家坊、寒亭等。

1.2.3工商贸易型城镇

在铁路促进商品流通与人口流动时,一些站点凭借资源与区位优势,一跃而成为商业重镇,各式新式产业蜂拥而入,工商贸易俱兴,典型者如潍县、高密、辛店等。

1.2.4交通枢纽型城镇

当两条以上铁路交会或铁路与水路交会时,因交通功能的发达,这些站点往往发展为具有枢纽性质的综合性城市,大量的商品流、人流为城市带来繁华的商业贸易、金融业和近代工业企业,城市建设日趋完善。济南、青岛便是典型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2矿业资源型城镇的近代发展脉络

鲁中山麓地区地寡土瘠,但地下矿藏丰富,故乡民多靠采掘为生,不过生产规模一直甚小。直至胶济铁路修筑,德、日侵略者沿铁路线进入,鲁中蕴藏的矿产才得到大规模、近代化的开发。考虑胶济铁路沿线矿产开采中煤为大宗,乡民因煤而聚众,聚众而成邑,因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形成了以煤矿开采为主线的格局。

(1)清末,1898年以前,淄川、博山、潍县一带煤矿开采多属“以供炊薪”或“自采自卖”的传统经济范畴,煤矿业尚不能作为独立城镇的可持续经济行业,因此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村落或市镇的形式存在。

(2)德营时期(1898-1914年),伴随胶济铁路的建成,德营淄川、坊子煤矿的开办,煤矿业开始摆脱手工业范畴,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产业,同时在与煤炭生产、运输相关的铁路沿线地区,外来雇工增多,服务业兴起,市街形成,城镇雏形初现。

(3)日营时期(1915-1937年),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机,控制淄川、坊子煤矿,但因山东整体局势稳定以及煤矿开采与铁路运输的发展,城镇建设活动逐渐频繁,在抗战前达到顶峰。

(4)日据时期(1938-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沦为日陷区,一方面日本加大对煤矿的掠夺,另一方面民族资本萧条,矿业资源型城镇呈畸形发展之状。

(5)国民党统治时期(1945-1948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矿业资源型城镇社会经济再遭重创,民生凋敝,城镇建设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矿业资源型城镇的类别

3.1因“产矿”而兴的城镇

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和张博支线的竣工,德国人在坊子、洪山开凿矿井,开办矿区,修建与德籍职员生活相关的居住建筑、服务设施等。当时德营矿区井上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产量大生产效率高。生产规模化的坊子、洪山煤矿,大约每年集结3000-5000名以上的工人作业⑥。相应地,为工人们提供日常服务的小商小贩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在坊子、洪山的车站、矿区周边聚集各类从业人员。新的市街形成。坊子、洪山因产矿而日益繁荣,成为地区的工商重镇。(图3、图4)

产矿城镇的特点有:(1)在德国人开办前,这些地方尚不能称作城镇,只是普通的村落地带,乡民自挖的矿井零星分布。德国人的经营和铁路运输的发展,给这些地方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城镇雏形初成;(2)德、日两国都曾在此大修土木,并且为维护矿区生产,还建造兵营、炮台和石墙等黩武建筑,至今留存些许。

3.2因“运矿”而兴的城镇

煤矿为大宗货物,开采后需由火车才能批量运往各消费地,由此在煤矿盛产区的博山、淄川、张店等地的火车站旁涌现煤栈,从事煤矿转运业。在煤矿运输的高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此业,相应也带动其他商贸业。这些地方逐步脱离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以转运煤矿为主导经济的运矿城镇。发展到后期,这些城镇也成为其他商品的集散中心,如张店棉花市场。(图5-7)

运矿城镇的特点有:(1)火车站周边通常有多家从事转运业的商号,并形成较为繁华的商贸区;(2)若在铁路修建前已有县城或市镇存在,这类城镇的发展将突破原有的城墙限制,沿火车站方向扩张。

4矿业资源型城镇的空间形态

4.1产矿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

产矿城镇的形成与煤矿开采和铁路运输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产矿城镇最初建成完善的是矿区与火车站,因而此后形成的主要功能区都紧邻矿区或火车站呈团块状出现。当产矿城镇逐渐成为地区工商重镇时,城镇功能细化,出现新兴工业区、商业中心,城镇规模向外围扩展。但由于矿区和火车站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因而产矿城镇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心扇状蔓延,建成区一般不会越过铁路线发展。(图8、图9)

以洪山为例,1904年张博支线建成,德国人开始在洪山挖井开矿,并先后修建办公区、电气厂、医院,招聘大量矿工。依托矿区,在其南门外,炭栈、商铺等兴起,人流、物流鼎盛,遂形成市镇。而后,洪山煤矿被日本人占据。因日本侨民涌入和煤矿需求激增,日本人扩大铁路线东侧矿区作业面积;在铁路线西侧,德国在建办公区、医院的基础上向西延伸,修建服务于日本侨民的住宅和西山公园。在矿区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促进下,市街也相应向东、西扩展。此外,在矿区周边还零星分布着北工村、东工村(矿工聚居地)。中心扇状蔓延在洪山的表现是城镇主要功能区虽呈块状分布于铁路线两侧,但城镇的总体发展则以德建矿区为中心,沿东、西向两侧扩张。

4.2运矿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

运矿城镇不同于产矿城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镇中心功能区是火车站及其周边的商贸转运区,对城镇建成区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当运矿城镇兴起时,车站附近尚为村落或等级较低的市镇,城镇将以火车站及商贸转运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布置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等。以张店为例,自胶济铁路和张博支线修成后,张店凭借其卓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淄川、博山地区矿产、农副产品的中转集散地。火车站周边首先形成繁华的贸易中转区。由于人口、资本多集中在这一区域,因而渐渐成为张店商贸最活跃的地区和新的城镇中心。而距火车站2里多的张店老镇(黄桑店)则因此失去传统经济中心的地位。此后张店以商贸转运区为中心,逐步扩张。1937年时,北面已与老镇连成一体,西面达到一马路(今西二路),东面抵四马路(今新华街),形成商业区、金融区、行政区和居住区。1937年后,因日本侵占,又在三马路(今中心路)以东至六马路(今东三路)之间的广阔空地形成日本人区。五马路(今东一路)以东至六马路(今东二路)一带为兵营区;四马路(今新华街)一带为日商聚集地。(图10)

当运矿城镇形成时,车站附近已有较高等级的县治,那么城镇的行政、商业中心可能仍在旧城里,但城镇的空间形态也会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其蔓延,并且在火车站周边组织新的功能区,如转运业、工业等。淄川在明清时期已是地区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厢四周设有城墙。城厢内衙署林立,街道纵横,以行政区、文化娱乐区和居住区为主。城厢西关,孝妇河西岸的西关大集则是淄川主要的商业交易区。胶济铁路张博支线在淄川设站后,周边的煤炭商多来此请车装运,尤其当博山、大昆仑车辆紧缩时,火车站周边窑业殊盛,全城商情之荣枯全依炭业之盛衰⑦。随着经济发展,淄川城镇规模扩张,但城镇在各个方向的扩展上却表现出不均衡性,城厢的北关、菜园村一带新兴城区的规模远大于南关、东关一带,呈明显的向心形态。(图11、图12)

5矿业资源型城镇独特的景观与建筑

5.1独特的城镇景观

因受矿产开发和德、日殖民侵入的影响,矿业资源型城镇景观不仅具有普遍的近代城镇特点,如现代要素增多、新区内道路纵横、新式建筑涌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呈现典型的工矿城镇特征和相对浓厚的殖民色彩。工业区,包括矿区以及相关的电气厂、炼焦厂,在矿业资源型城镇中占有较大比例。城镇中厂房、烟囱星罗棋布,远远望去,烟熏火燎。

至于德、日侵略者在矿业资源型城镇的活动,则为城镇带来众多具有德、日风格的建筑群。徳式建筑多以红色牛舌瓦、黄色抹灰拉毛墙面为主色调,建筑造型别致,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而且这些建筑一般都以独栋的形式布置在大面积的绿地中,与中国传统外部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布局大相径庭,使城镇形成别具欧式风格的田园式街景。日式建筑以四坡顶、红色砖墙为主,具有浓厚的合式风格或初期的现代主义特征。此外,德日建筑风格与建造手法的输入也大大影响本土建筑。在城镇的新区,建筑普遍采用砖木结构与简单的几何装饰图案,明显区别周边的传统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徳式、日式和本土建筑构成矿业资源型城镇独具特征的城镇景观,是研究这类城镇近代发展的重要物证,是珍贵的近代历史文化遗产。(图13)

5.2特殊的建筑类型

出于对矿产资源掠夺的野心,德、日帝国主义源非常注意维护自身在矿业资源型城镇的权益和安全,因此他们不仅修建矿业生产设施、铁路附属设施等,还建造领事出张所、神社、军事设施等一系列特殊建筑物。

1937年前,日本主要采取经济方式侵略矿业资源型城镇,鼓励日本侨民移居,从事各项商业活动。为处理侨民和其他事务,日本在张店、洪山(淄川)、博山和坊子设置领事出张所。而定居于此的侨民也按照本国的习俗,在洪山、坊子建造神社,拜祭神灵。

现存的洪山神社,位于西山公园南侧,典型的日本传统流造式。神殿置于井框式的地梁框架上,框架下铺设两层石垒缘束。神殿主体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围绕平台栏杆,正面修筑6级踏步。屋顶是两坡的,出檐平缓深远,为覆盖正面的踏步,前坡屋顶顺势延长,形成前长后短的形式,谓之“流造”⑧。神殿主体是封闭的,仅在正面明间设门,但内部空间狭小,没有神座,其他三面则雕有格窗图案。最为独特的是整个神社全部采用水泥砌筑,甚至连屋顶的鬼板、千木、坚鱼木、悬鱼等细部装饰构件也全部是水泥制成,且做工细致,建造技术相当高超。(图14-16)

1937年山东沦陷后,日本为巩固既得利益和统治中国民众,派驻军队于各大城镇。矿产资源型城镇因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意义更是成为日本重点侵略对象。张店、洪山、淄川、博山和坊子都有大量日军驻扎,修筑各类军事设施,除张店和洪山的土墙炮台,日本人还在张店修建军用机场⑨;在博山、淄川境内修筑长达2.5公里,高3.5米,厚1米的遮断线。

6结语

矿业资源型城镇在城镇空间形态、城镇景观与建筑特征上较完整地展现铁路交通、煤矿开采以及德日殖民经营对城镇发展演变的影响,是研究胶济铁路沿线城镇的重要内容,是中国近代交通与工矿业小城镇发展的缩影。但是近二十年来,在现代经济竞争下,一些分布在交通要道节点上的城镇,诸如张店、淄川、博山和洪山镇,凭借交通之便与资源优势,迅速扩充实力,用地规模扩张,原有的旧城格局、城墙、牌坊和传统庙宇等基本被拆除夷平,仅零星剩余几栋近代建筑。而那些因胶济铁路改道取直,慢慢偏离主要的交通经济干道的城镇,诸如坊子,则由于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城镇的历史格局与建筑群暂时得以保存,成为研究胶济铁路沿线矿业资源型城镇的珍品。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留并加强历史遗存信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发展落后的城镇,如何在完整保留这类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其发展的渴求,寻找一条适合这类城镇保护与复兴的道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即是本文历史研究的初衷。

(责任编辑:吴伟)

参考文献:[1] 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学.胶济铁路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2] 满霞.胶济铁路与近代社会变迁研究:以1899-1937为中心[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 庄维民,刘大可.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4] 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M].济南: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民国二十年十一月(1931.11).[5] 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M].济南: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民国二十三年八月(1934.8).[6] 王守中,郭大松.山东近代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7] 魏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8] 李障天,阎象吉.淄博经济史料[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9] 中国近代煤矿史[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10] 淄博矿务局史编写办公室译.鲁大矿业公司二十年史(内部资料)[Z].淄博:淄博矿务局,1960.[11]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下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12]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总三册)[M].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13] 于尧读,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淄博市地名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14] 李兆森,赵利.淄博市商业志:1840~1985[M].淄博:山东省出版总社淄博分社,1988.[15] 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工业百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6] 张鸣铎,方作霖,张廷寀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6:乾隆淄川县志:宣统三续淄川县志[M].南京,上海,重庆: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4.[17] 富申,王荫桂,田士麟,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7:乾隆博山县志:民国续修博山县志[M].南京,上海,重庆: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4.[18] 淄博矿务局编纂委员会.淄博矿务局志[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19] 潍坊市坊子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坊子区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20] 政协潍坊市坊子区学宣文史委员会.坊子区文史资料(总12辑):内部资料[Z].1999.[21] 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淄博煤矿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22]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r Kiautschou-Gebietes 1904/05[Z].Berlin,1906.[23] 戴俭,刘刚,冯晓芳.本体与背景环境的约定:从保护规划的实践谈规划前期的历史研究[J].建筑学报,2005(7):24-25.[24]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25] 王静.陇海铁路与关中城镇发展关系研究:1912-1945[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26] 温玉清.山东坊子近代建筑遗存及其历史性景观保护随感[J].建筑创作,2007(8):146-156.[27] 王先明,熊亚平.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 [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149-157.[28] 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J].铁道师院学报,1996(10):34-38.

延伸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宣传部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宣传部个人工作总结光阴荏苒,大一结束了。这个学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办公室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事业单位办公室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目录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工作总结收获与成长(范本),供大家参考。个人工作总结收获与成长(范本)个人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个人工作总结例文,供大家参考。2020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岁月荏苒,时光如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分管领导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公司分管领导个人工作总结2006年公司分
2023-06-21